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日本战后和平主义思想是一具有多义性、规定性的话语体系。本文取社会思想史的视角,将日本的和平主义与日本战后体制的形成、发展变化结合,在日本“战后”的语境中进行问题的设定和探讨;从日本战后的体制力量与反体制力量的政治行为、知识文化人的言说以及社会运动三个层次研究战后和平主义的演变。通过对战后以《日本国宪法》为核心确立的和平主义原理进行系统性研究,厘清日本战后和平主义的实质、基本特征、历史经过以及思想和现实意义,从一个侧面把握战后日本政治与社会思想的演变。由纵与横的时间向度审视可发现:日本战后和平主义思想与近代以来和平主义思想有着继承与连贯的部分;在战后这一特殊语境中表现为政治行为、个体和平思想与和平运动的混合;而《日本国宪法》则为日本的和平主义发展提供了法律制度的依归,同时,宪法体现的和平主义原理也是战后和平主义的核心内容。宪法和平主义原理的“非武装化、不战、中立”的和平理念,其现实实践主要表现为文化知识人的和平主义思想,以及引领下的大众和平运动。另一方面,宪法和平主义的原理也包涵了反省战争责任、寻求与被侵略国和解共生的和平主义思想和行动。主要表现为思想界长期对战争责任的反省与主体自觉,并且投射到政治家、政党人的国际政治观及其参与和解的具体政治行动中。日本战后和平主义思想的演变,主要经历了以下的历史过程。战后初期至反安保运动的1960年,从知识文化人的全面讲和论发展为规模空前绝后的国民大众和平运动。以媾和时间点为界,前半为各界文化知识人领导了以讲和为主题的和平论坛;之后,和平主义的课题转变,出现了以护宪、反核、反安保条约等为内容的和平思想与运动。安保斗争以后,美国军事侵略越南干预越战,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大规模的反战运动。在日本,一种对抗国家原理、强调个体对国家不服从,具有新的组织形式、新的价值体系支撑的和平思想——市民和平主义于是登上历史舞台。以小田实为代表倡导的“越平连”运动,成为战后市民自由参与型反战和平思想实践的最重要场域。另外,部分政治家通过言说与行动,为实现战后日本与亚洲国家特别是同中国改善关系付出了持续而卓有成效的努力,他们的和平思想主要体现在其亚洲观和国际政治观上。经历1960年代、1970年代反越战的市民自由参与型的和平主义,在1980年代继续发挥其社会运动的动员与影响力。市民共生的价值理念进一步得以确认和普及,这一思想充分体现在1980年代的反核及无防备都市宣言等和平运动之中。1990年代初,冷战格局终结及海湾战争等使世界秩序显得动荡不安,日本国内昭和平成更替,追求“国际贡献”成为日本突破国际国内现有约束体制的切口。因而,改宪论争再次成为社会和政治的焦点,于是护宪——改宪对立模式再次呈现。冷战后的和平思想,集中体现在对日本国宪法第九条的维护和对其价值的确认。以“九条会”为代表的护宪和平运动,形式继承了既往的市民自由参与型方式,并在具体实施方面多有发展创新。另外,战争责任论发酵的结果,强化了加害者意识进一步的自觉,但远未充分。日本战后和平主义思想的发展轨迹表明:以宪法和平主义原理为核心的和平主义既是战后体制的一部分,同时也受冷战格局及日本国内体制的牵制;在战后不同的历史时期和平主义思想有不同的表现和特征;随着战后体制的突破和解体,和平主义也日趋式微。因此,整体上看,日本战后和平主义思想虽然表现为绝对、理想主义的色彩,但本质上是现实主义选择和影响的产物,随着现实基础的改变,其没落也在所难免。然而,由于市民社会的进展,超越国家原理、强调个体和平生存权、尊重宪法和平主义原理的和平论现在仍然持续存在,日本战后和平主义并未到被画上句点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