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网络语言为研究对象,探索了网络语言的生存过程。近几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人们越来越容易接触到互联网。它对人类生活产生了难以置信的影响。它引起的不但是一场科技革命,而且是一场文化革命。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新语言—网络语言,自然引起了各界人士的关注。本文试着从模因论的视角来分析网络语言。“模因”这一概念首次出现于理查德·道金斯的《自私的基因》一书。从那以后,已有很多学者致力于这一新的研究课题。模因作为文化的信息单位,在人类语言的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的复制、传播为丰富人类语言提供了一条快捷、有效的途径。语言模因作为模因的一种,它通过非遗传的方式传播。网络语言作为一种新兴的语言变异,和模因有着密切的联系。作者认为,在网络语言表达和传输的过程中,并非所有的都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下来,有相当一部分会在这个过程中消失殆尽。那么,哪些能够生存下来呢?尽管一些学者对此给过相应答案,但是大多数选择标准过于宽泛。本文认为,网络语言它通过自己特有的筛选机制,通过这样一个过程使得那些最适于生存的保留下来,并在网民之间传播开来。本文将模因筛选的主观标准中的简易性、奇特性以及互为主体标准中的非正式性、表达性和一致性作为网络语言的筛选标准。为证明这些标准,作者在模因论和顺应论的基础上,提出模因顺应的理论结构。在网络语言的筛选机制中,由于互联网的特殊性,其筛选标准也是不一样的。本文分析了三个“世界”,即网民的精神世界、网民的物理世界以及现实社会。在网络语言的筛选过程中,时时刻刻都受到这三个世界的限制。所以,网络语言的筛选过程也是对这三个世界顺应的过程。本研究表明,在模因作用下,在使用网络语言的过程中,网民不断顺应精神世界、物理世界和现实社会,使得最适合生存的网络语言保留下来。模因为网络语言的分析和发展提供了一个新途径,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是有价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