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韩礼德和哈桑的《英语中的衔接》(1976)的出版,标志着衔接理论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建立,衔接已经成为语言学和翻译领域所关注的重点。许多语言学家和学者都已对其进行了研究并试图建立语言学和翻译学之间的关系及其在创造文本方面的重要性。衔接,作为语篇产生的必要条件,在语篇产生中占有重要的位置。译者对衔接手段的意识和掌握程度及其对不同语言间衔接差异的认知至关重要,因为它们不仅会影响到译者对源文本的理解,同时也会影响到目标文本的质量。随着语篇分析和文本翻译研究的发展,衔接所涵盖的领域已逐步扩大,研究者正在就衔接在诸如阅读、写作、文本类型、文体学和翻译等不同领域中所扮演的角色进行调查研究。许多人也就英语和汉语衔接手段进行对比研究,并分析其在翻译中的意义和影响。但是如何在翻译过程中对衔接手段进行操作仍然需要系统的讨论;两种语言间的衔接差异如何在翻译实践中影响翻译策略仍应进行梳理和完善。鉴于每种语言都已经发展出了其独特的与其它语言完全不同的机制手段,译者应在目标文本中运用衔接手段创造出接收者可以认同的衔接,以便获得自然的目标文本。为了做到这一点,译者应就在源文本和目标文本间的衔接手段及其对翻译的影响有着敏锐的意识。当有矛盾差异存在时,衔接手段的调整和变化以便产生自然的目标文本就会很有必要,这也构成了在翻译中发生难题的一个主要根源。因此,基于衔接理论,将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霍克斯的译本用的名字为《石头记》)及杨宪益、戴乃迭夫妇和霍克斯及他的女婿闵福德合译(后面称霍克斯)的两个英文译本作为实验案例,本论文试图借此简要描述汉语和英语间衔接的差异,分析造成差异的因素,并系统地讨论在汉英翻译中相应的必要的变化和调整,以便在翻译中求得最大程度的自然通畅。本论文所采用的方法强调的是对例子的对比研究及分析。本论文一共分为三章,整篇文章的结构布局如下:第一章是关于衔接的简要综述和介绍,及中外学者在此方面的研究的简单介绍;第二章分析中文和英文在思维形态、句子和主位结构方面的差异;第三章是本研究的支点,其中《红楼梦》原著及其两个英译版本被作为案例,通过大量例子的分析研究,该章主要从结构衔接手段来描述和对比中英文衔接手段,从而发现中英文衔接手段的不同与相同之处及衔接手段翻译中的一些规则。最后第四章是基于上述讨论和描述的结论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