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结球甘蓝(Brassica oleraces var.capitata L.)原产于地中海沿岸,16世纪传入我国,经过300多年的发展,已成为我国主要蔬菜作物之一。霜霉病是甘蓝生产上的重要病害之一,目前,在有些地区有明显上升的趋势,选育抗病品种是解决这一病害的最有效途径。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利用分子标记辅助甘蓝抗病育种显出巨大潜力。经过筛选已经得到一些优良的抗霜霉病自交系,但在抗病育种和抗病转育过程中用传统的田间抗性接种鉴定法筛选抗性植株程序烦琐,且受环境影响比较大,费时费力,因此寻找与抗性基因紧密连锁的稳定、简单的分子标记可在生长发育的任何时期鉴定,简工节本,将会大大提高甘蓝抗病育种效率。 本实验在经过多代自交选育出’R103’抗病自交系和’S101’感病自交系的基础上,对其抗性遗传规律进行了分析。在’R103’和’S101’杂交构建F2分离群体基础上,于霜霉病病发高峰期进行三次病害情况调查,田间自然诱发抗性鉴定后,采用BSA法选取极端抗病和极端感病的F2单株构建两对不同的抗感池,利用AFLP分子标记技术筛选与抗霜霉病基因连锁的分子标记,然后把AFLP标记转化为SCAR标记。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根据田间自然发病的’S101’的病害症状,以及病原物镜检和回接鉴定,明确该病害的病原是十字花科霜霉菌(即寄生霜霉)。经过田间自然诱发鉴定,采用五点法进行调查发现以抗病亲本为回交亲本的BC1群体中有少量几株表现感病,整个群体表现高抗,基本没有抗性分离:以感病亲本为回交亲本的BC1群体中抗病株和感病株的比例是0.91:1,经卡平方适合性检测符合1:1分离比例;F2分离群体中其抗病单株和感病单株的比例为2.93:1,检测结果经卡平方分析证明其符合3:1的分离比率,从而表明在这些群体中对霜霉病的抗性受单基因显性控制。 (2)利用AFLP分子标记技术,采用BSA法于F2群体中取极端抗病和极端感病的单株的构建两对不同的抗感池,以8个EcoR 1引物,8个Mse1引物组成64对引物组合,用1对抗感池对霜霉病抗病基因连锁的AFLP标记进行了筛选,筛选到7对引物组合中有差异片段,但经亲本和另1对抗感池鉴定后,结果以EcoR 1-AAG/Mse 1-CTC和EcoR 1-AAC/Mse 1-CAC两对引物组合在抗病池和抗病亲本中选出与抗病相关的差异片断BORAAG/CTC和BoRAAC/CAC。 (3)将AFLP标记BoRAAG/CTC和BoRAAC/CAC的片段进行回收克隆,并转化到大肠杆菌E.coli DH5α中,然后提取质粒进行测序,根据序列测定结果设计了相应的SCAR引物,并对双亲、两对池和F2群体的160个单株的基因组DNA进行了检测,重复三次,结果稳定。BoRAAC/CAC片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