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抗日战争时期的陕甘宁边区是中共中央的所在地和全国人民抗日救亡运动的指导中心之一。陕甘宁边区作为中共中央指导抗战的战略总后方,与其他根据地相比,具有相对安定的社会政治环境,因此,中共中央能够在此实施全面的社会改革,实现建设新民主主义社会目标。党中央和边区政府通过政治建设、经济改革和发展文化教育事业,使边区社会发生了根本变化,抗战时期的边区呈现出一幅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和谐景象。陕甘宁边区社会教育的实施和发展是建设边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内容和途径。党和边区政府采用了多种方式来开展社会教育,并且把社会教育溶入边区的政权建设、经济生产、支前工作、拥军优抗等社会活动中,广大民众在具体的社会实践活动中不仅学到了科学文化知识,增强了政治思想觉悟和生产积极性,而且民众素质的不断提高又推进了边区政治民主、经济发展、文化繁荣,实现了边区社会的稳定和谐发展。陕甘宁边区社会教育是一种富有特色且成效卓著的成人教育形式,在抗战八年中,广泛深入的社会教育紧密地配合着边区的政治、经济建设,促进了边区社会的新陈代谢,营造了一个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为抗战胜利和边区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社会基础。所以,探讨陕甘宁边区社会教育与社会和谐发展的内在关系和历史缘由,并通过这一问题的研究为当前我国西部农村社会和谐发展提供有益的经验,不仅具有理论价值,而且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在立足于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广泛搜集材料和阅读文献,主要论述和探讨了以下四个问题:第一,考察了陕甘宁边区社会教育发展的历史背景,主要包括:陕甘宁边区政府成立前及初期的边区社会状况,抗战初期中国全民抗日局面的形成对实施社会教育的要求,边区社会教育实施和发展的社会条件。第二,详细论述了陕甘宁边区的社会教育概况,主要内容有:社会教育的基本方针和制度,实施社会教育的原则与管理机制,社会教育的组织形式,以及社会教育所取得的成就等。第三,重点论述了陕甘宁边区社会教育与社会和谐发展的关系,主要论点有:通过社会教育使民众自觉拥护共产党和边区政府的执政政策,动员民众有力地支援了抗日战争,促进了边区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改变了边区社会风貌,推进了边区政治民主化进程。第四,在总结陕甘宁边区社会教育对边区建立和谐社会历史经验的基础上,着重论述了对当前我国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重要借鉴意义。其意义在于:通过大力发展农村社会教育提高农民群众的自主创业意识和能力,通过社会教育提高基层干部的政策水平和管理能力,通过社会教育增强农村群众的民主意识,通过社会教育使群众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