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利用扩散法、水热法或溶液法共得到17种未见报导的稀土羧酸配合物的单晶体,通过X-射线单晶衍射确定了这些配合物的晶体结构,并利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紫外吸收光谱、荧光光谱以及差热-热重分析等手段对这些配合物的结构和性质进行了表征。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以对苯二氧乙酸为配体,通过扩散法合成了4种新的稀土配合物:{Ln2(1,4-BDOA)3(H2O)4·6H2O}n (1,4-H2BDOA =对苯二氧乙酸;Ln = Dy(1)、Ho(2)、Tb(3)和Sm(4))。4种配合物具有相似的晶体结构。配合物中,Ln3+离子的配位数均为9,其中7个氧原子来自于1,4-BDOA配体,2个氧原子来自水分子。相邻的2个Ln3+离子通过来自1,4-BDOA配体的羧基以双齿-桥联和螯合-桥联2种方式连接起来形成基本构筑单元。这些基本构筑单元通过1,4-BDOA配体交叉相连形成2-D网状结构。相邻的2-D层状结构进一步通过氢键连接形成3-D超分子结构。配合物1、3和4的荧光光谱分别体现了Dy3+、Tb3+和Sm3+离子的特征发射。2、以邻苯二氧乙酸和邻菲啰啉为配体,通过水热法首次合成了3种双核的稀土配合物:[Ln2(1,2-BDOA)3(phen)2(H2O)2]·2H2O (Ln = Eu(1)、Tb(2)和Dy(3);1,2-H2BDOA =邻苯二氧乙酸;phen =邻菲啰啉)。在双核分子中,一个1,2-BDOA配体通过其2个双齿-螯合的羧基将2个中心Ln3+离子连接起来。另外2个1,2-BDOA配体则利用其中的2个单齿的羧基氧原子和2个醚氧原子作为端基配体分别与同一个Ln3+离子螯合。双核分子通过氢键和π-π堆积作用进而形成3-D超分子结构。3种配合物的荧光光谱分别显示了Eu3+、Tb3+和Dy3+离子的特征发射。3、以4-羧基苯磺酸和邻菲啰啉为配体,通过水热法首次合成了4种稀土配合物:{[Dy2(4-SBA)3(phen)2(H2O)4]·2H2O}n (1)、{[Eu2(4-SBA)3(phen)2(H2O)2]}n (2) {[Tb2(4-SBA)3(phen)2(H2O)4]·2H2O}n (3)和{[Sm2(4-SBA)3(phen)2(H2O)2]}n (4) (4-H2SBA = 4-羧基苯磺酸)。4种配合物表现出2种结构。配合物1和3结构相似,其中Dy3+或Tb3+离子通过双齿和三齿的4-SBA配体连接成1-D链状结构,并进一步通过强氢键形成3-D超分子网状结构。配合物2和4结构相似,其中Eu3+或Sm3+离子通过三齿和四齿的4-SBA配体连接成2-D网状结构。4种配合物的荧光光谱分别显示了Dy3+、Eu3+、Tb3+和Sm3+离子的特征发射。4、以苯甲酸衍生物(2-碘苯甲酸、3-碘苯甲酸、3-溴代苯甲酸和2-三氟甲基苯甲酸)为配体,通过溶液法合成了6种稀土混配配合物,并对其进行了结构和性质表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