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宏观经济实现了高速增长,从1979年至2008年人均GDP年平均增长率为8.6%①,经济的高速发展促进了人们生活水平的改善,1978年到2008年期间,农村居民纯收入年均增长率为7.1%。如果按照人均年纯收入1196元的低收入贫困线标准,从2001年至2008年,中国农村贫困人口从9030万人下降到4007万人,贫困发生率从2001年的9.8%下降到2008年的4.2%,平均每年下降0.8%。②按照1天1美元的国际贫困标准,中国的贫困人口从1978年到2007年至少减少了4.5亿。按照世界银行的贫困标准,中国的扶贫成就则更为显著。从1981年到2004年,生活在平均每人每年888元水平下的人口比例从65%下降到10%。贫困人口的规模从6.25亿下降到1.35亿,有5亿多的人口脱离贫困。在这段时间里,全部发展中国家贫困人口的绝对数量从15亿下降到11亿,如果没有中国的扶贫努力,在20世纪的最后20年,发展中国家贫困人口的数量不会有所减少③。根据1978年以来中国农村扶贫的进程来看,影响农村减贫的因素来自三个方面:(1)经济增长的自然分润与收入分配状况的变化;(2)普惠式的农村农业发展政策;(3)开发式扶贫政策。其中,收入分配状况一方面由增长过程的初次分配决定,另一方面也取决于政府干预的再分配过程,因此,归根到底,推动减贫的最终动力源是经济增长与政府行为。本文就是根据影响中国农村减贫的三个重要因素来分析评价政府政策的减贫绩效。文章共分为七个章节,第一章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目的、方法和意义以及本文对贫困的概念和内涵的界定,第二章是本文进行研究的理论基础,从反贫困的理论,扶贫政策的实证研究和经济增长、收入分配与贫困的关系等几个方面对现有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和总结;第三章和第四章是对中国农村贫困状况和扶贫政策整体绩效的评估,分别采用时间序列数据和9个省区的面板数据进行了计量分析:第五章是运用SVAR模型对中国农村扶贫政策的动态影响效应评价,第六章根据贵州省的调研实践,利用村级扶贫监测数据对扶贫项目的成效进行了统计性描述和计量分析,为第五章的宏观层面的分析结论提供了经验支持;第七章是结论和相关政策建议。本文的创新点包括:第一,采取省级面板数据分析经济增长对中国农村贫困的影响;第二,根据政策瞄准和实施目标上的差异,将中国政府的扶贫政策分为开发式的扶贫政策和普惠式的惠农政策,有针对性地分析扶贫政策的减贫绩效。第三、对贫困地区进行大规模的调研研究,采集了大量的社区扶贫监测数据,为宏观的计量和统计分析提供有力的经验支持。本文的主要结论是,经济增长依然是实现农村减贫的重要基础,而且产业结构对农村贫困的影响随着农村人口就业结构的变化而变化,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在今后的农村减贫中将会发挥着越来越显著的作用。城乡收入差距和农村收入不平等对农村贫困都有显著的影响,其中城乡收入差距对农村贫困的影响相对农村收入不平等对农村贫困的影响更严重。在政府的减贫政策中,普惠式的农村发展政策对农村贫困的影响不显著,开发式扶贫政策对农村贫困的影响缺乏持久性,原因在于政府提供的扶贫项目与贫困农户的需求脱节,扶贫项目缺乏持续性,以及扶贫资金利用效率低等。本文主要的政策建议是在“十二五”规划实施期间,一方面加大对农村劳动力的技能和技术培训,提高农民工的就业技能和素质水平,另一方面在加大政府对扶贫的投入力度的基础上,转变政府扶贫政策实施机制,增强贫困农户的参与性,根据贫困农户的项目需求安排资金投入,延长项目扶持的期限,保障对贫困农户的后续的资金和技术支持,让贫困农户真正形成自我发展能力,参与经济增长,形成稳定的收入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