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回顾了生态旅游的国际研究进展及其在中国的本土化发展研究进程,以及环境伦理学的中外研究进展,对中国生态旅游发展实践中与国外的差异进行了探讨,分析其差异成因。总结了生态旅游的定义和前人对生态旅游本质的探讨后,以此审视中国生态旅游的现状,探讨中国生态旅游的本土化发展方向。进一步,从环境伦理学理论的视角,将环境伦理学的六大关键词和谐、公正、权利、价值、审美、教育用于中国生态旅游本土化的解读,并探索基于环境伦理的生态旅游量化研究,从而引入生态经济学中的价值评估方法。本文的实证研究应用选择试验法(Choice Experiment)来评估旅游者的价值认知和虚拟支付意愿。研究为验证五个假设:假设一:作为旅游对象的自然生态环境有着较高的价值评估;假设二:中国的生态旅游者环境意识较弱,与一般的旅游者没有明显区分,需要加强环境教育;假设三:旅游市场规模呈现“大众化”特征,且旅游者对控制游客量的改进措施的价值认知较高;假设四:中国的生态旅游者有着特殊的“农”味审美倾向;假设五:旅游者的社会经济状况与参与生态旅游的经历对其价值认知有一定的影响。在对以华东地区城镇居民参与生态旅游的行为特征及生态意识做了摸底调研后,选取了生态环境治理、环境教育内容、游客规模控制、特色“农”家风味和出行成本为属性变量,在浙江省桐庐、安吉、临安三县(市)进行问卷调研。对于三县(市)各自情况和整体情况,分别使用Statall对样本进行似然估计。研究应用了两个多项式Logit (MNL)模型来分别对三县的调查结果以及整体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总体而言,旅游者对生态旅游这四个方面持着倾向于做出改进的态度,对环境责任和“农味”审美赋予了更高的价值,且倾向于对生态旅游的游客量进行控制,但对环境教育的关注度不高,且其生态旅游经历和社会经济状况会对价值认知产生影响。模型结果验证了五个假设,并从生态治理措施的重要性、环境教育的缺失、市场规模的控制方法、“农味”审美的深入人心几个方面审视中国生态旅游的本土化发展。最后,在结论中总结了:中国生态旅游本土化发展的特色特征系统;生态旅游本质与中国特色生态旅游发展方向;从环境伦理视角看当前中国生态旅游本土化研究的重点方向;三县(市)生态旅游者对生态旅游的价值认知以及选择试验模型可作为生态旅游中环境伦理研究的量化方法。并对研究中的不足之处做了检讨,做出未来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