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肝脏三期虚拟平扫图像与常规平扫图像在图像质量、病灶检出率和辐射剂量方面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6年10月至12月于辽宁省人民医院进行肝脏三期双能量模式增强扫描的病人28例,其中男16例,女12例,年龄25-80岁。所有病人均采用西门子公司第二代炫速双源CT行肝脏单能量常规平扫和双能量模式动脉期、门静脉期和延迟期增强扫描。单能量常规平扫的扫描参数:管电压为120KV,管电流为260m As。双能量模式增强扫描时的扫描参数:A管球的管电压为100KV,管电流为230m As;B管球的管电压为sn140KV,管电流为178m As。将各期双能量增强扫描的两组原始图像(100KV和sn140KV)自动传入Syngovia VIA130362后处理工作站,在Dual-energy软件中选择Liver VNC应用程序,通过专门的后处理软件算法获取肝脏各期虚拟平扫图像,调整图像窗宽窗位和常规平扫相同,将四组平扫图像拖入普通阅片浏览器中保存。由一位医师分别在四组平扫图像的相同层面的相同位置的感兴趣区测量并记录肝脏、竖脊肌和腹主动脉CT值、CT值的标准差,计算信号噪声比(SNR)和对比噪声比(CNR),同时记录肝脏病灶的个数和CT扫描仪自动生成的剂量长度乘积(DLP),由剂量长度乘积计算有效辐射剂量(ED)。由两位经验丰富的放射科医师独立在PACS系统中对四组平扫图像进行评分,评分不一致时,共同商定评分结果。应用SPSS 20.0软件对所测量和记录的各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四组平扫图像的CT值、SD值、SNR、CNR、主观图像质量评分、DLP和ED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当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时,再进行组间两两比较,结果用均值±标准差表示。四组平扫图像的病灶检出率采用?2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上述统计学结果均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图像质量评估1.1主观图像质量评分常规平扫图像质量评分均高于三组虚拟平扫图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三组VNE图像质量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平扫图像质量评分为4.82±0.39分,动脉期、门静脉期和延迟期VNE图像质量评分分别为4.04±0.33分,3.82±0.39分,3.93±0.26分。1.2客观图像质量分析常规平扫图像以及动脉期、门静脉期、延迟期虚拟平扫图像肝脏平均CT值分别为(56.98±6.12)HU、(56.48±5.89)HU、(56.94±6.43)HU、(56.98±7.25)HU。四组平扫图像肝脏平均CT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TNE与三组VNE图像竖脊肌平均CT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VNE图像竖脊肌平均CT值高于TNE图像;三组VNE图像竖脊肌平均CT值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TNE与动脉期VNE图像腹主动脉CT值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平扫图像和动脉期VNE图像腹主动脉CT值均高于门静脉期和延迟期VNE图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VNE图像SNR、CNR均高于TNE图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三组虚拟平扫图像之间SNR和CNR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VNE图像噪声均低于TNE图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图像噪声在三组VNE图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病灶检出率以三期双能量增强扫描图像联合显示的病灶作为参考标准。四组平扫图像具有一致的病灶检出率,各组均检出32个(检出率为69.56%)病灶,其中海绵状血管瘤7个(检出率为43.75%),肝囊肿16个(检出率为76.19%),肝转移瘤4个(检出率100%),肝癌病灶2个(检出率100%),肝脓肿1个(检出率100%),肝内钙化灶或肝内胆管结石2个(检出率100%)。3.辐射剂量四组平扫平均DLP值和ED值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常规平扫、动脉期VNE、门静脉期VNE和延迟期VNE的平均ED值分别为(3.45±0.73)m Sv,(3.40±0.73)m Sv、(3.39±0.73)m Sv、(3.41±0.75)m Sv。常规平扫总ED值为96.85m Sv、动脉期虚拟平扫总ED值为95.38m Sv、门静脉期虚拟平扫总ED值为95.14m Sv、延迟期虚拟平扫总ED值为95.55m Sv。此外肝脏双能量模式三期增强扫描如果省去一次常规平扫,有效辐射剂量可以减少25%。结论:肝脏三期虚拟平扫图像质量均能够满足临床诊断要求,和常规平扫图像具有一致的病灶检出率,使肝脏任意一期虚拟平扫代替常规平扫降低病人辐射剂量成为可能,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