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以伊金霍洛旗(简称“伊旗”)为例,系统分析了1984-2000年该地区土地利用格局变化及其区域差异,进一步探讨了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机制,并对近期研究区植被覆盖度的动态变化进行了研究。与以前相关研究相比较,本项研究进一步细化了自然因子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作用,对当地生态环境改善、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论文的主要结论如下:(1)土地利用格局变化及区域差异:1984-1991年(前期)土地利用变化以建设用地和乔木林地的快速增加、流动沙地和草地的减少为特点;1991-2000年(后期),以林地大幅减少、流动沙地和草地大幅增加为特点。从空间稳定性看,草地和水体最稳定,耕地次之,其他类型较差。林地、水体、建设用地的变化主要集中在毛乌素沙地亚区;耕地的变化集中于黄土丘陵亚区。流动沙地的变化集中在毛乌素沙地亚区和乌审凹地亚区,前期减少、后期扩大。草地变化前后期分别集中于黄土丘陵亚区和毛乌素沙地亚区。从重心空间位移来看,草地和水体的空间位移较小,而其他土地利用类型空间位移较显著。(2)自然因子与土地利用变化的关系:Ⅰ.气候暖干化趋势将导致水资源的供求矛盾进一步激化,干旱加剧,必然引起土地利用方式的转变。在研究区,牧业发展优于农业。Ⅱ.地形因素分析表明,坡度越大,各土地利用类型间的转换越频繁,而且阳坡比阴坡的变化更强烈。Ⅲ.土地沙漠化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随着沙漠化程度的加重而变得强烈。在不同景观亚区,重度沙漠化区域都是土地利用变化的最活跃区域。Ⅳ.伊旗土地利用的变化活跃区一般集中于流动风沙土、半流动风沙土上,说明结构稳定性低和肥力较差的土壤类型容易发生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Ⅴ.植被因素分析表明,群落稳定性较差的植被类型容易发生土地利用方式的转换。Ⅵ.伊金霍洛旗土壤养分状况普遍较为贫瘠,适宜耕作的土地资源有限,大部分为林牧用地。三个景观亚区土壤养分状况的顺序为:乌审凹地亚区>毛乌素沙地亚区>黄土丘陵亚区。土壤养分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耕地的分布格局。Ⅶ.土地利用结构的合理性评价结果表明:1984-2000年间,除黄土丘陵亚区的耕地和乌审凹地亚区的乔木林地外,其他区域各土地利用类型的合理性指数均有所下降,说明整体上土地利用结构没有得到改善,并有进一步向不合理状态发展的趋势。(3)土地利用变化的人为驱动力机制:在短时间尺度上,人类活动是土地利用变化最主要的驱动因素,表现在人口、政策、经济利益、资源开发和超载过牧与不合理畜群结构五个方面。(4)近期该区域植被覆盖度在年际间呈现波动变化特点。影响植被覆盖度变化的因素主要有三个方面:荒漠化治理成效、经济结构的优化和气候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