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肠出血性大肠杆菌(EHEC) O157:H7是一种重要的新发人畜共患传染病病原菌。自1975年被首次分离、1982年被确认为致病菌以来的近30年中,世界各地包括中国都有不同规模的暴发流行。EHEC O157:H7感染可使人患腹泻、出血性结肠炎(hemorrhagic colitis , HC) ,还可在5~10%的病例中引发溶血性尿毒综合症(hemolytic uremic syndrome,HUS)及血栓性血小板减少紫癜(thrombot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TTP)等严重并发症,严重者可导致死亡。EHEC O157:H7的感染因具有暴发流行趋势、强烈的致病性与致死性和抗生素治疗可加剧病情的危险性等特点,已经成为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我国已将肠出血性大肠杆菌列为21世纪可能对国人卫生健康有重大影响的12种病原微生物之一。同时,O157:H7菌培养容易、繁殖迅速、感染力强、感染途径广泛,使之极有可能作为未来军事斗争中的细菌战剂和生物恐怖战剂。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已将EHEC O157:H7菌列为B类生物恐怖病原体严加防范。目前,EHEC O157:H7的全基因组测序已经完成,但对其感染仍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临床上针对O157:H7菌的感染主要采用抗生素治疗及相应的对症治疗。新近的研究发现,抗生素使菌体破裂,导致O157:H7菌志贺样毒素(Shiga like toxin,Stx)的释放水平大大提高,使得抗生素对病程无明显影响甚至导致病程的延长,从而增加发生并发症的危险并引起死亡。人类同感染性疾病作斗争的历史证明,抗体是治疗某些感染性疾病的首选方法。由于O157:H7菌的感染易引起暴发流行,且对其感染尚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治疗性抗体的研究就显得尤为紧迫。EHEC O157:H7主要产生两种毒素,分别称为志贺样毒素Ⅰ(Stx1)和志贺样毒素Ⅱ(Stx2)。在细菌体内,Stx2为分泌型表达,Stx1为胞内表达。两种毒素均由1个A亚单位和5个B亚单位组成,A亚单位具有细胞内毒性,能与28S rRNA作用从而抑制蛋白质合成,是大肠杆菌O157:H7引起临床表现的病理基础;B亚单位具有细胞结合特性,能与具有特定糖鞘脂受体(Gb3)的细胞结合,从而引导A亚单位发挥作用,是志贺样毒素致病的关键。多数O157:H7细菌产生Stx2,而且Stx2毒性强于Stx1,与HUS及TTP等严重并发症的相关性更为密切。因此Stx2是该菌致病性的重要物质基础,是理想的制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