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热送热装工艺是钢铁企业实现节能降耗的重要技术之一。但在低合金钢铸坯的热送热装生产中,轧材表面容易出现微裂纹,这一问题已成为制约企业实现高效率生产和节能降耗的技术瓶颈。本文通过研究分析高强度低合金(HSLA)钢连铸板坯不同热装工艺条件下的组织演变规律及析出物的析出-回溶行为特征,解析热送裂纹形成机理,探索热送裂纹的预防机制,为避免热送裂纹的形成提供参考和依据。试验用含铌钢静态CCT曲线结果显示:低冷速下,转变产物为铁素体和珠光体,冷速增大至2℃/s~10℃/s,转变产物为铁素体、珠光体和贝氏体混合组织,当冷却速度为15℃/s时,珠光体基本消失,转变产物为铁素体和贝氏体,当冷速为100℃/s,转变产物为板条马氏体。通过模拟研究不同热装工艺对铸坯显微组织演变的影响,发现:热装温度850℃以上的室温组织主要为板条马氏体,再加热至1150℃的奥氏体晶粒直径基本相同;热装温度为750℃和700℃时,基体室温组织由板条马氏体,贝氏体及铁素体组成,在此温度采取热装,发现700℃再加热至800℃,薄片状铁素体上存在微裂纹,其晶界铁素体体积比例为3.6%,奥氏体体积比例62.2%,继续加热,裂纹逐渐扩展;热装温度为650℃、550℃及室温的显微组织主要为块状铁素体和珠光体,再加热后发现,其高温奥氏体晶粒直径相差不大,混晶现象得以改善。碳氮化物的计算结果表明:析出顺序最先为Ti(CN),其次为Nb(CN),最后为V(CN);析出位置,首先晶界,其次位错,最后均匀形核。透射电镜结果表明:首先从奥氏体晶界处析出形状为方形的含Ti析出相,其次,在铁素体上析出形状为条片状或不规则状的析出物,且700℃时铁素体上的析出物呈条片状,呈链状排列,EDS分析结果为(Ti, Nb)C。通过对比室温、550及700℃再加热回800℃的析出物分布结果,发现700℃再加热回800℃细小的析出相颗粒比例最高,呈明显链状分布,而且呈聚集成簇长大趋势,因此,对晶界连续性破坏相比较前两者而言最大。综合以上研究,可以得出700℃再加热至800℃产生微裂纹的原因。为了预防微裂纹的产生,在实验室研究了在线快冷工艺对铸坯组织演变的影响,结果表明:经过淬火-回火处理的试样,其铁素体晶粒尺寸更小,晶粒细化效果明显。但在线快冷工艺参数,即:开始冷却温度、最终冷却温度、喷水量及冷却速度等仍需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