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河水运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服务产业,是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更是内陆地区与沿海地区的天然纽带,其占地少、成本低、污染轻、能耗低、效益高的比较优势,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据统计,水路、铁路、公路运输耗能比为1/2/10,运价比是1/2/6,水运排污是公路的1/15、铁路的1/1.2,在越来越注重节能环保的现代交通运输,尤其是大宗、长途货物运输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与其优点相对应,缺点也很明显,如受自然条件限制大、速度慢、难以实现门对门运输。安徽水运资源丰富,境内大小河流有300多条。全省现有内河航道里程6525公里,其中通航里程5642公里,分别位居全国第七、第八位,其中高等级航道里程达1084公里。全省现有16个港口,其中合肥、芜湖、蚌埠、马鞍山、安庆等五港位列原交通部首批确定的全国28个主要内河港口;芜湖、安庆、马鞍山、铜陵、池州为全国一类开放口岸。拥有各类生产性泊位1352个,其中千吨级及以上泊位389个,使用岸线75000米,港口吞吐能力达3.9亿吨。安徽省是我国内河船舶运力第一大省,现有内河船舶运力占全国近三分之一。截至2013年底拥有营运性船舶近2.85万艘,3164万载重吨,约占全国内河船舶总数的18%,内河船舶总载重吨的31%。进入新世纪以来,安徽省内河运力快速发展,较好地满足了进入工业化中期后快速增长的内河运输需求,为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同期也存在着发展过快,出现运力过剩倾向,运力结构失衡,标准化程度低,经营主体过于分散,技术进步缓慢等问题。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并逐渐影响到我国后,这些问题更加突出,已经影响到内河运力的健康发展,进而将影响内河航运的正常发展,并对经济发展造成不利影响。当前在树立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发展要求下,对内河航运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内河运力发展急需理清脉络,找准问题,研究对策,进而在此基础上做出科学合理的决策。本文是在结合本人的工作领域的基础上并查阅本领域相关的资料,数据的基础上,通过大量数据整理,首先分析出目前安徽省内河船舶运输存在的问题并了解到目前安徽省内河船舶运输管理相关层面的一些相关措施。其次,在对安徽省内河船舶运输能力进行评价的基础上理论联系实际地剖析了目前新形势下一些制约安徽省内河船舶运力进一步释放的因素。具体来说就是分别从体制层面和船舶实际运输能力两个层面上进行了深入的理论研究。以理论运输能力参考结合实际运输能力,初步提出了一些有利于内河运输潜力进一步释放的可行性的措施,最后在纵览全文的基础上,对内河运输能力的进一步提高进行了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