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背景:Tau蛋白高度磷酸化是Tau疾病的主要神经病理特征,其中包括阿尔茨海默疾病。血清淀粉样蛋白A(serum amyloid A,SAA)是一种具有细胞因子样特性的急性时相反应蛋白。已发现SAA在阿尔茨海默病人脑脊液中含量升高,且与Aβ沉淀共定位,提示SAA与阿尔茨海默疾病具有相关性,但是SAA与Tau蛋白高度磷酸化是否相关仍不清楚。方法:本研究采用蛋白免疫印迹实验、real-time PCR实
【基金项目】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号31270941,81200843,81571027);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项目,2012CB518001); 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项目号20120073110069,20120073120091);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Tau蛋白高度磷酸化是Tau疾病的主要神经病理特征,其中包括阿尔茨海默疾病。血清淀粉样蛋白A(serum amyloid A,SAA)是一种具有细胞因子样特性的急性时相反应蛋白。已发现SAA在阿尔茨海默病人脑脊液中含量升高,且与Aβ沉淀共定位,提示SAA与阿尔茨海默疾病具有相关性,但是SAA与Tau蛋白高度磷酸化是否相关仍不清楚。方法:本研究采用蛋白免疫印迹实验、real-time PCR实验、免疫荧光实验,通过建立Saa3基因敲除小鼠和Saa3脑转基因小鼠系统炎症模型及SAA脑注射小鼠模型,深入研究了 SAA对Tau蛋白高度磷酸化的作用。通过SAA直接作用原代培养神经元及神经元-星型胶质细胞、神经元-小胶质细胞共培养模型,探讨了 SAA的作用机制。结果:小鼠经腹腔给予LPS引起脑内SAA3大量表达,且主要由神经元细胞产生。外周给予LPS引起野生型小鼠脑内Tau蛋白磷酸化水平显著升高,而Saa3基因敲除小鼠脑内的Tau蛋白磷酸化水平上升更明显。在Saa3脑转基因小鼠中,腹腔注射LPS引起的脑内Tau蛋白磷酸化较同窝野生型小鼠有所减弱,SAA脑注射直接下调Tau蛋白的磷酸化水平。细胞水平验证,SAA是通过刺激小胶质细胞产生IL-10而对神经元细胞的Tau蛋白磷酸化水平起下调作用。通过脑注射SAA和IL-10中和性抗体,再次在体内实验验证了 SAA通过IL-10产生下调Tau蛋白磷酸化的作用。结论:外周给予LPS能够促进脑内大量产生SAA3,而SAA3通过激活小胶质细胞释放IL-10产生对抗LPS诱导的Tau蛋白高度磷酸化的作用。
其他文献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一种以近期记忆障碍为主要临床症状、以淀粉样斑和神经元纤维缠结为主要病理改变的神经退行性疾病,β淀粉样沉淀是该症状的主要病理特征。针对β淀粉样蛋白(Aβ)的聚集抑制剂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潜在抑制剂WGX-50是我们利用药物分子设计软件在数据库中进行计算机辅助虚拟筛选所得,是花椒中的一种活性成分,具有一定的药效。体外实验表明WGX-50不仅
研究背景计算机化认知康复训练(computerized cognitive rehabilitation training,CCRT)是一种非侵入性的、无创新型干预手段,可以促进苯丙胺类物质使用障碍患者的认知损伤和冲动控制障碍,并有助于患者脑部结构和功能连接的改善。近年来,计算机化认知康复训练已应用于包括酒精、烟草、兴奋性毒品在内的等物质使用障碍患者的治疗,研究发现,通过系统性的干预治疗,计算机化
血管迷走性晕厥是由多种因素触发引起的周围血管扩张、脑血流量一过性减少所致的短暂意识丧失。血管迷走性晕厥的本质是一种反射性晕厥,即因血压心率调节障碍及自主神经功能不全所致。G蛋白偶联信号转导途径是心血管反射的分子机制,异源三聚体G蛋白负责在细胞表面进行心血管反射的信号转导,对机体血压的调节具有重要意义。研究G蛋白偶联信号转导在血管迷走性晕厥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可有助于为临床提供血管迷走性晕厥新的生物学
P2X受体是一类感受胞外ATP刺激的非选择性配体门控离子通道,可以通透Na+,K+,Ca2+等离子。同其他类型的配体门控离子通道相比,P2X受体无论在生理功能上,还是在门控机制上都有着较大的差异。P2X受体作为一类用于治疗多种疾病,如神经痛、多发性硬化、类风湿性关节炎、血栓、神经损伤保护等,的新型药物靶标受到了广泛的关注。目前已经有多个针对P2X受体的化学小分子进入到相关疾病的临床试验阶段,然而对
目的针对继发性脑损伤中氧化应激及细胞凋亡这两种重要病理过程展开研究,通过观察内源性抗氧化核心调控枢纽Keap1/Nrf2通路通路及抗凋亡相关蛋白磷酸化Akt在脑出血急性期的表达变化,探讨其在脑出血继发性脑损伤中的作用机制,并通过抗氧化药物干预,观察抗氧化剂对上述通路的影响,评估抗氧化治疗在防治脑出血继发性损伤中的作用机制,为进一步探索脑出血药物干预靶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自体血立体定向注射建立大
乳腺癌占目前新增癌症发病率的首位,是女性癌症死亡原因的第二位。据统计,2016年美国女性中有246,660例新增乳腺癌病例,40,450例患者死亡。尽管早期筛查的普及以及抗肿瘤治疗策略的提高,仍有10%-15%的患者发生远处转移导致肿瘤复发。目前的研究已表明乳腺癌的来源与复发均与肿瘤干细胞有关,并且肿瘤干细胞对于线粒体代谢具有依赖性,线粒体的代谢对肿瘤干细胞的克隆性增殖和存活至关重要,因此,线粒体
运动障碍病(Movement Disorders,MD)通常是指以运动异常(过度或缺乏)为突出表现,主要表现为随意运动调节功能障碍的一组疾病。MD主要包括传统概念中锥体外系疾病的内容,但实际涵盖面更广。本篇论文主要关注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以及发作性运动诱发性运动障碍(Paroxysmal Kinesigenic Dyskinesia,PKD)这两大运动障碍病,分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第二大常见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PD的主要病理特征是中脑黑质部位多巴胺能神经元的渐进性丢失以及受损区域病变的细胞中路易小体(Lewy Bodies,LBs)的形成,其主要成分是发生异常积聚的α-突触核蛋白(α-synuclein,α-syn)。目前认为,α-syn是PD中重要的病理蛋白,已知过量的α-syn可能会产生异常积聚引起神经毒性,因此
我国已步入老龄化社会,脑卒中发病率不断增加。2012年数据显示脑卒中发病率以每年8.7%速度上升。研究指出64%脑卒中患者伴有不同程度认知功能障碍,其中约1/3会进展为痴呆,已成为亟需解决的难题。缺血性脑卒中占所有脑卒中80%,已成为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的主要研究对象。目前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机制不明,但有研究指出其可能为神经退行性病变与脑血管损伤共同作用所致,可出现与阿尔茨海默病类似病变特征。许多研
Park7/DJ-1缺失性突变可导致常染色体隐性家族性早发性帕金森病(Parkinson disease,PD)。PD是最常见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病理上主要表现为中脑黑质致密部多巴胺能神经元进行性丢失和残存神经元内富含α-突触核蛋白(α-synuclein)路易小体(Lewy body,LB)的形成。α-Synuclein蛋白的错误折叠和聚集在PD的发病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有研究报道DJ-1可抑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