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髋关节是人体全身最大的杵臼关节,髋臼与股骨头之间的良好包含关系对维持髋关节活动时的稳定性及灵活性具有重要的保障意义。髋关节的疼痛会导致关节功能的下降,严重影响患者正常的生活及工作。对于髋关节疼痛的诊断以往主要考虑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先天性髋臼发育不良以及骨性关节炎等疾病,这些疾病在影像学检查上具有显著的特征,可明确诊断;然而,对于那些影像学上无明显征象的髋关节疼痛患者,临床工作中明确诊断相对困难,极易漏诊或误诊,给予经验性对症治疗后效果一般不佳,影响患者生活质量。近年来,股骨髋臼撞击综合症(femoral acetabular impingement syndrome, FAI)得到临床骨科医师越来越多的重视,它是一种可导致慢性髋关节疼痛及髋关节活动度受限的疾病。2003年Ganz等正式提出FAI,并将其定义为:髋关节即股骨和(或)髋臼解剖学非发育性异常,在髋关节运动终末期引发股骨近端和髋臼边缘的异常碰撞。股骨髋臼撞击综合症好发于活动量较大的中青年人、运动员等,据统计其发病率可达20-25%,现被认为是髋关节骨性关节炎的早期病变。随着国内外知名学者深入的对FAI的研究及关节镜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其诊断及治疗有了更加完善和精确的标准。股骨髋臼撞击综合症(FAI)根据其解剖学骨性结构的异常分为凸轮型、钳夹型、混合型三类。其发病机制尚无明显的研究结果,一般认为是股骨颈近段和(或)髋臼的形态学异常,导致股骨头和(或)股骨颈与髋臼窝存在异常接触,反复撞击导致盂唇撕裂,继发软骨损伤。临床表现无明显典型症状,主要表现为早期腹股沟区疼痛或髋关节前方间歇性钝痛,逐渐发展出现下腰部、大粗隆及臀部疼痛,久坐或活动后加重,可出现髋关节“交锁”、“患肢无力”等症状,查体可发现髋关节撞击症(前方撞击症与后方撞击症)阳性。诊断依靠X线、CT、MRI等影像学检查。治疗目前主要包括保守治疗及外科手术治疗两种治疗方案,以手术治疗为主。研究目的1.通过影像学检查结果,测量所有患者髋关节中心边缘角(LCE)、髋臼指数(AI)、股骨头突出指数(FEI)、α角和偏心距(offset)等参数,依据参数对股骨髋臼撞击症分型,量化诊断依据,熟悉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症状等,指导临床诊断。2.通过对两组患者(保守治疗组与关节镜组)临床随访,对比保守治疗及关节镜治疗效果,指导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研究方法查阅文献,设定股骨髋臼撞击综合症诊断标准为:①a角>50°,②中心边缘角(LCE)>40°,③偏心距(offset)小于正常值(11.6±0.7mm),④髋臼指数AI-≤0,⑤股骨头突出指数(FEI)I<10%;其中任何一项符合标准即可诊断为FAI。对临床上疑似股骨髋臼撞击综合症的患者行X线检查,调取采集其影像学图像,将整理的图像发送到影像科计算机的影像归档和通讯传输系统(PACS)终端工作站,由2名职业医师于分别测量髋关节中心边缘角(LCE)、髋臼指数(AI)、股骨头突出指数(FEI)、α角和偏心距(offset),数据以二人平均值计入统计,根据统计的数据对患者进行诊断并分型。对自愿参加临床实验的24例患者根据其治疗方案的不同进行分组随访(13例保守治疗,给予休息、限制患肢活动,口服非甾体消炎药;11例行关节镜手术),对比两组随访结果,随访主要检测指标有:VAS疼痛评分、Harris评分、撞击实验。结果1.经过对影像学资料的测量及分析,诊断为FAI的患者共46例,其中双侧发病患者11例,共57例患髋;根据参数结果,凸轮型11例,钳夹型7例,混合型39例。所有患髋参数测量值如下:α角(35.18°~63.15。),平均值(54.50°±3.60°);offset值(2.7~8.4)mm,平均值(6.8±0.7) mm。LCE值(33.30°~55.10°),平均值(41.40°±2.9°);AI值-5.60-3.40°,平均值(-1.70±0.8°);FEI值(4.4-10.5)%,平均(7.2±1.0)%。2.两组患者年龄无统计学差异;治疗前进行VAS疼痛评分和Harris评分,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治疗前保守治疗组9例患者撞击实验阳性,手术治疗组8例撞击实验阳性。随访结果比较,保守治疗组患者症状无明显缓解,活动后疼痛明显,9例患者撞击实验仍为阳性;手术组患者症状明显缓解,无痛或轻度疼痛,仅1例患者残余撞击症阳性。结论根据股骨髋臼撞击综合症患者参数测量值,依据其病变结构部位的异常,将FAI分为凸轮型、钳夹型及混合型3类,参数测量在诊断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可量化诊断依据;手术治疗相对于保守治疗可以彻底去除髋关节解剖异常结构,去除病因,治疗效果满意;VAS疼痛评分与Harris评分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但手术治疗的长期效果需进一步临床实验的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