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后殖民视角解读艾丽斯·彭的作品《未曾雕琢的璞》中的文化身份认同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honary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未曾雕琢的璞》是澳大利亚华裔作家艾丽斯彭的第一部小说,在这部自传体的小说里,她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素材,形象生动地描述了其亚洲移民家庭和她们在澳洲生活的故事,在澳大利亚主流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之下,是怎样在异国他乡艰苦创业,努力生存下来的。除此之外,作品同时也彰显出另一个不为人所察觉但又始终贯穿全文的主题,那就是艾丽斯彭作为一名澳大利亚华裔女孩如何在陌生的环境中寻求自己的文化身份的。这部作品叙述了中澳文化的冲突与融合、外来移民身份的缺失、遭遇的种族歧视和性别歧视,体现着艾丽斯对澳大利亚华裔移民身份的关注,展示了她对当前华裔澳大利亚人的文化身份的新认知和族裔属性的新探索。文化身份是后殖民文学批评理论中的一个重要观点,它指的是个体在强势文化和弱势文化之间的集体身份进行的选择,是一个人对某一文化或族群的归属感,人们有意识地把自己归属到一个拥有共同标志,意义及行为规范的群体中。本论文以弗朗兹法农、爱德华萨义德及霍米巴巴对文化身份提出的相关理论为支撑,对《未曾雕琢的璞》进行解读,揭示华裔澳大利亚人对自身文化身份的寻求和定位的过程。艾丽斯出生在一个中国传统文化背景的家庭,但生活在充斥着西方价值观的澳大利亚社会环境下。换言之,艾丽斯在迁徙异乡的漫长过程中,虽然可以跨越地域疆界,获得澳洲的居住权,却无法从精神上获得归属感。“边缘性他者”的她陷入了“我是谁?”的身份危机之中。因此,艾丽斯开始了身份寻求的探索之路,经历了无根的困惑迷茫和寻根的理性抉择,她重新认识自己的种族文化,并批判地审视西方主流文化。最后,艾丽斯构建了根植于多元文化融合之上的独特的文化身份,实现了对自身身份和族裔属性的建构。本篇论文首先介绍了研究意义和理论基础;其次从后殖民文化批评的角度分析了艾丽斯彭初涉澳洲的“无根”意识,叙述了其异质文化语境下的物质生活压力、交流障碍和身份迷失,然后论述了艾丽斯如何地在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主流文化间进行理性选择,树立“寻根”意识,经过一番努力,终于找到了自己新的、多元的文化身份,在异域文化中扎下了根。最后得出结论,即澳大利亚华人的身份不是静止的、一成不变的,而是以多样性和流动性为特征的;他们多元混杂的新文化身份的确立是不同文化间冲突与融合共同作用的结果。
其他文献
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传承知识与文化的桥梁,同时,语文这一学科也是我们学好其他学科的基础。作为教育改革重中之重的语文学科,现在一直备受关注。语文该教什么,怎么教,语文课堂
在反腐败方面,党的十九大制定了一个新的战略计划。战略目标是夺取反腐败胜利。战略对策是一个双层结构,包括3项基础对策和1项直接对策,分别是全面从严治党、作风建设、权力
自2000年开始,我国启动了建国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程。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我国教育教学水平正在全面提高,历史教师专业发展也有了新的目标和要求。历史
马克思的哲学是对传统哲学的变革,其革命性表现在对现实的活生生的人及生存世界的关注。青年的马克思信奉黑格尔的哲学,由于对现实问题的研究使马克思发现黑格尔哲学的抽象本
<正>白塞病(Behcet’s disease,BD)是一种以口腔溃疡、外阴溃疡、眼炎及皮肤损害为临床特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病情呈反复发作和缓解的交替过程。大部分患者的预后良好,部分
海洋场景的真实感建模及实时绘制技术在军事国防、航海仿真、虚拟现实、影视特技、游戏制作等领域都有重大的应用价值。基于屏幕空间的SPH流体绘制技术虽然能达到实时绘制的
自从Teece1977年提出知识转移的理论,知识转移便成为知识管理研究中的热点。国内最早于1995年开始研究知识转移,2000年之后发展迅速,特别是最近几年知识转移的研究呈爆炸式增
自然场景的真实感实时模拟,一直是计算机图形学领域研究的难点和热点。而气象景象,如:风、雨、雾、霾、雪、沙尘暴等,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其中,雪场景的真实感建模与实时绘
文章以互联网概念改造电动汽车产业链,把电池的销售、使用、运输、回收过程从电动汽车的产业链中剥离,形成统一标准,引入第三方从事专业化运营,解决电池污染问题,同时降低汽
《传习录》,是明代思想家王阳明的弟子、友人辑录的其师友论学的言谈、书信集。选取这一对谈文本作为论说中心,意在尝试找出一种进入中国古典思想方式的言语之径,希图这个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