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人是否有好报”对大班幼儿助人行为的影响

来源 :广西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nngx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助人行为是亲社会行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幼儿社会交往活动的重要内容。近年来,好人好事却没有得到“好报”的现象引发人们的关注,使公众在一些情况下不敢去帮助。已有研究发现,助人者在接触负面新闻后会减少社会信任,从而减少帮助行为;大学生在风险情境下的助人行为低于常规情境。然而,却未有研究关注学前儿童。那么,儿童在获知他人助人是否得到“好报”,是否会影响他们之后的助人行为尚不明确。因此,本研究以大班幼儿为研究对象,设计两个互补的实验,考察“好人是否获得好报”对大班幼儿助人行为的具体影响。实验一采用单因素被试间设计,以故事情境为自变量,考察知恩图报、忘恩负义以及对照组的幼儿在风险情境中的助人行为。结果表明,在风险情境中,听了忘恩负义故事后有70.6%的幼儿不帮忙,不帮忙的人数远远多于听知恩图报故事的幼儿人数;而听了知恩图报故事后帮忙的幼儿人数为70.6%,帮忙的人数远远多于听忘恩负义故事的幼儿人数;对照组居中。这表明在风险情境中,故事情境显著影响大班幼儿的助人行为。这是因为幼儿在风险情境中是难以自证清白的。那么,如果是在一个常规的助人情境中,幼儿是否还会有此顾虑呢?为此,实验二采用单因素被试间设计,以故事情境为自变量,考察知恩图报、忘恩负义以及对照组的幼儿在常规情境中的助人行为。结果表明,在常规情境中,听了忘恩负义故事后有38.2%的幼儿不帮忙,不帮忙的人数最多,但相对于风险情境,不帮忙的人数明显减少;听了知恩图报故事后有88.2%的幼儿帮忙,帮助的人数最多,远远多于风险情境下帮忙的人数;对照组居中。基于本研究的条件,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好人是否有好报”对大班幼儿的助人行为具有显著影响,不管是在风险情境还是在常规情境中,听知恩图报故事幼儿的助人行为显著高于听忘恩负义故事幼儿的助人行为。2.“好人有好报”的故事显著提高幼儿在风险情境和常规情境下的助人行为;而“好人没有好报”的故事显著损害幼儿在风险情境和常规情境下的助人行为。3.大班幼儿在风险情境下的助人行为低于在常规情境下的助人行为。其中,在风险情境中,听忘恩负义故事的幼儿更加害怕助人;而在常规情境中,听忘恩负义故事幼儿的助人行为依然低于知恩图报组和对照组幼儿,并显著低于知恩图报组。基于本研究的结论,研究者对学前教育实践提出几点建议:1.教师和家长可以选取符合幼儿年龄阶段的“好人有好报”的道德故事培养幼儿的助人行为,在生活中多给幼儿做正面的示范和榜样。同时,对于社会上好人没有获得“好报”的结论不能以讹传讹,如果发现有误传时一定要及时修正。2.针对在常规情境中感受到风险而不敢帮助的幼儿,教师和家长平时要多给予幼儿宽松的学习氛围和生活环境,对幼儿的某些行为不要过分要求和苛责。当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由于年龄过小或自身能力不足而没有把事情做好时,我们一定不能责骂幼儿,也不能冤枉或误解幼儿,不能使幼儿得到消极情绪和负性体验,要让做了好事的幼儿得到“好报”,即当幼儿出现帮助行为时,成人要赞扬和鼓励幼儿的行为。3.根据幼儿在常规情境与风险情境中助人行为的发展情况,有针对性地施教。在常规情境中,对于听了知恩图报故事不愿意帮助的幼儿,教育者要在之后的活动中有意识地为幼儿创造助人的机会,建立起自信心。对于助人水平较低的幼儿,成人可以给幼儿参加家务劳动的机会,让幼儿协助成人共同完成一些能够完成的家务活,同时成人要对幼儿的帮助行为及时表扬,使幼儿体验到自己长大了以及很能干的自豪感。
其他文献
情绪刺激是否影响内隐记忆的结论存在争议。通过回顾可以发现,当情绪刺激在资源被充分的情况下加工,表现出情绪的自动加工模式,即使在被掩蔽的情况下也表现出相同的模式。然而有证据指出,如果存在高负荷的认知操作,对情绪刺激的其余信息则无法加工,此时情绪刺激的加工受注意资源影响。那么在考察情绪对内隐记忆的影响时,必须将注意资源纳入研究范围。实验材料所采用的情绪词汇只存在消极词汇,首先积极情绪词相比与消极词吸引
学位
本文根据村庄受上级的关注程度,将村庄分为“重点村”和“一般村”,本文主要关注“一般村”项目治理的实践效果,分析两个均为“一般村”的村庄为何会产生不同的项目治理效果。本研究从三个方面即治理目的、治理主体和治理手段来展开分析项目善治的实现。首先,治理目的应以村民需求为基础实现村庄的公共利益,正式行政的正面引导避免了项目供给与村民需求发生偏离,也瓦解了分利秩序。其次,治理主体多元化并意识到各自的责任,公
学位
疼痛共情作为共情的一种特殊形式,指对他人疼痛的感知、体验和情绪反应,也就是“感同身受”他人疼痛。疼痛共情与共情的研究有着相似的理论发展历程,理论发展经历了知觉动作模型、认知模型、神经认知加工模型、早期评估模型与晚期评估模型。现在学者们都更加认可从认知和情绪的共同作用上探讨疼痛共情,认为简单的自上而下或者自下而上都是片面的,而疼痛共情应该是两种加工并存且相互协调的产物。疼痛共情的研究中存在的内群里、
学位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的进程,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选择外出打工。由于条件的原因,许多年轻父母外出务工时,把孩子留在家中。我们知道儿童时期是一个人心里发展和成长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时期个人的心灵迅速发展,也是性格情感发生改变的关键时期。父母不在身边使儿童得到的关爱减少,对父母情感的需求得不到很好的回应,从而使这些孩子产生消极的情绪。据调查部分留守儿童存在心理健康状况存在问题:学习压力大,比较
学位
报纸
本文以抗战初期为大背景,探索武汉的社会教育,以期在教育方面完善抗战初期武汉的社会面貌,并阐述战争冲击下社会教育事业的应对与转变。武汉在抗战初期扮演着特殊而重要的角色。在抗战爆发、南京陷落之后,九省通衢的武汉随着中央党政军机构以及社会各界知名人士的进驻,成为了抗战初期的战时首都,直至1938年10月武汉沦陷。这一时期,在教育部和湖北省教育厅的组织和领导下,在教育文化各界人士的踊跃参与下,武汉进行了一
学位
视觉场景中存在多种刺激,但只有部分刺激与特定认知活动相关,其余为无关刺激。视觉场景中的无关刺激会干扰目标物识别,这种现象被称为分心物干扰效应。物体是时间与空间相结合的统一体,时间可描述物体之间的先后顺序,空间可描述物体的位形。在视觉工作记忆中,作为物体之间的两种次序,时序与位置如何影响分心物对目标物记忆的干扰效应应该值得我们关注。但是,目前对于视觉工作记忆中目标物、分心物、时序以及位置的关系目前尚
学位
公平地分配资源,是儿童公平观、亲社会行为发展程度的重要体现,儿童何时能够在资源分配中整体性地体现出公平,一直是儿童公平分配行为研究的热点与争议的焦点。有些研究表明年仅5岁的儿童即倾向于进行公平地分配(Gummerum,Hanoch,Keller,Parsons,&Hummel,2010;Kanngiesser&Warneken,2012;高凤阳,仇小莉,莫书亮,2015),而有些研究则提出要到6岁
学位
电影空间一方面是进入电影研究的重要着手点,另一方面也是电影文化与社会生活相互阐释的重要介质。电影作为一种想象空间的文化实践,电影空间的研究价值不仅体现在电影作为一种文艺作品而存在的读解和美学价值,也体现在它表达出的文化意义和社会实践意义上。本文选取20世纪80年代这一中国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生活发生重大转向的时期,尝试从空间视角入手,以电影中的家庭空间这一微观角度切入,将“电影中的家庭空间”作为表
学位
随着时代的发展,全世界范围内对学前教育度的关注增加,幼儿园教师从过去“保姆”式看护阿姨的角色转变成为需要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的专业教师。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前,师范类中等专业学校毕业的学生是幼儿园一线教师的主力,强调看护和保育能力;而现在,随着对教师素养的要求提高,本科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成为了各类学前教育机构欢迎的对象,这也是全球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趋势。因此,学前教育专业本科毕业生在社会的高要求之下变成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