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过去的几年里,世界范围内频频暴发银行危机,尤其是发生于1997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和2000年的阿根廷金融危机,使各国,尤其是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切身体会到了银行危机的巨大危害,加强对商业银行监管的呼声再一次响起。但是,当我们回顾历史,发现从商业银行诞生的那一天起,对商业银行的监管就没有停止过,那么为什么还会频繁爆发银行危机呢? 在中国,讨论国有商业银行的前途是一个尤其重要的问题,经过二十几年的改革,在绝大多数部门,公有产权的比例在下降,作为经济体系中重要一环的国有商业银行成了国企改革的最后的堡垒。国有商业银行所表现出来的低效率和竞争能力低下使它在中国加入WTO后面临严峻的考验。因此,如何改革国有商业银行,不仅提高它的效率,增强它的竞争力,使它在中国加入WTO后仍有一席之地,而且避免重蹈发达国家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覆辙,成了摆在中国政府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这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普遍存在着“两低一高”(资本充足率低、资源配置效率低、不良资产占比高)问题,一方面影响着进入货币经济时代中国GDP的增长,使通过金融深化促进经济发展的愿望难以实现;另一方面,民族银行业也面临着外资银行全面开放经营人民币业务的冲击和考验。对于主要依托间接融资实现金融资源配置的我国而言,国有银行的任务任重道远。 公司治理结构为研究商业银行的改革提供了一个非常有用的参考框架。本文就是在公司治理结构的框架内讨论如何对中国的国有商业银行(即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和建设银行)进行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