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义赈救灾思想探究(1876-1904年)

被引量 : 4次 | 上传用户:xiaziaip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鸦片战争已使国门洞开,国势日衰。于是,在面临重大自然灾害面前,中国义赈人士纷纷伸出援助之手,不仅救民于水火之中,而且开创了不同以前的救济模式。在义赈产生、发展至成熟的整个过程,也是中国救灾思想发生蜕变的过程。本文从义赈的发展中对其思想作全面考察,试图对这一内容有一个准确的分析和把握:第一部分重点叙述了义赈出现的背景。晚清时期灾荒频繁,清政府内外交困,对国内发生的自然灾害无力救助。在这一历史背景下,义赈组织出现并成为晚清社会救济的一种重要力量。第二章部分描述了义赈组织救灾思想的来源。本章重点介绍了义赈救灾思想来源不仅有中国数千年传统救济思想的积淀,同时也吸收了西方救灾中的先进做法,逐渐将西方救济理念引入中国并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使中国的社会救助事业在十九世纪末注入了新鲜的血液。第三部分介绍了义赈救灾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分三个时段叙述。1867至1880年的第一阶段具有浓厚的乐善好施理念,但还没有摆脱传统理念的窠臼,即使如此,为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义赈发挥了巨大的精神激励作用。1880年至1885年的第二阶段,开始突破传统善恶报应观念,在救济中融合了更多的社会实践,科学救灾,官民并举等思想的提出,已经从消极的救贫救急趋向积极的治理,为近代赈灾指明了方向。1885年至1904年是第三阶段,从传统的慈善观向近代公益思想转变,为慈善思想的近代化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第四部分对义赈救灾思想的特点、应用和历史地位进行了总结。义赈思想不仅学习和引进了西方先进的救济思想,具有明显的时代性和科学性,而且在实践中积极应用,对传统救济思想有较大的突破,开启了中国社会救济思想近代化的历程。系统研究晚清义赈思想,有利于对中国社会救济思想近代化历程进行全面的考察,推动中国社会救济思想史研究的不断深入,同时对今天的社会救济事业的发展提供借鉴。
其他文献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际交往的不断增加,中国和俄罗斯的的联系日益密切。一批批中国人来到俄罗斯“淘金”,他们来自不同汉语方言区,在适应俄罗斯的经商生
随着国内汽车工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零部件开始国产化,在国产化的过程中,对于一些特殊零件的加工制造,除了进口国外专用设备外,国内企业也自行设计制造了适合产品的专用机床。车用
职业教育集团化是实现职业教育二次飞跃的客观需要,是优化职业教育资源配置的客观需要,是促进校企合作深入发展的客观需要,必须及时地改革职业教育的发展模式,推动职业教育集
目前,随着我国服务型政府建设的逐渐加速,政府管理的民主化趋势也日趋明显,作为政府绩效考评中主要评估体系之一的公民评价也成为了绩效评估深入发展的必然趋势。然而,我国对于公
近年来,农村经济成为我国整体经济的热点内容,为了使农村经济迅速得到发展,政府对农村科研单位加大了资金投入。随着现代财政体制在改革上逐步深入化,财务管理工作中的限制条
针对软土地区深基坑工程特点,对深基坑支护事故原因进行分析,并从施工质量管理、避免设计缺陷两个主要方面提出防范对策。
研究开发与智慧高速相匹配的联网监控管理系统,不仅能加快对高速公路的信息化升级改造,并能更好地发挥信息在监控系统中的服务功能。
债务融资是企业资本结构的基本要素之一,对保证企业运营资本、增加企业价值具有重要作用。规避债务融资“双面性”的关键是寻找企业价值增值的动态平衡点。文章采用多元线性回
本文介绍了近年来我国轻骨料混凝土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情况。轻骨料混凝土用于高层建筑,尤其是抗震结构,可以取得较好的技术和综合经济效益。最后,对进一步发展我国的轻骨料
"美好生活"是人们追求至善的伦理诉求。乡村振兴战略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战略举措,其总要求内在蕴含经济、生态、文化、政治、社会五个价值维度,是党领导人民追求"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