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论文试从哲学、系统论、文化学、语言学、教育学、思维学等视角,主要研究语文课程标准(语文教学大纲)中语文学科性质观、语文教学目的观100年来的发展历程。尽量触及香港、台湾及国外语文课程标准中语文学科性质、语文教学目的的规定性。在此基础上,进行一些有益的探讨,希望有助于我国语文教育的发展。语文学科性质、语文教学目的在语文课程标准中处于核心地位,但对于二者的研究目前还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研究模式主要表现为四种类型:批判型、介绍型、学习型和比较型。研究成果的价值相对较小。语文单独设科之后,语文学科就界定为工具性。到民国统治后期,由于时局的影响,逐渐强调其文化性和民族性。建国后,语文曾一度沦为政治的工具,历经了学科工具性的挣扎、沦落与复归,工具性与文化性并存,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发展历程。这是20世纪80年代,人文科学的兴起,语文学科不断修正以“三老”为代表的语文工具观,凸显其文化性和人文性的结果,也使语文学科逐渐接近自我的本真。语文教学目的从国语运动之前听说与读写的分离到听说读写的统一,从解放后重读写而轻听说到20世纪80年代后期的听说读写并重,以及20世纪90年代阅读、写作、口语交际能力的完善,都体现了教育的时代要求。20世纪70年代以后,终身学习,教育个性化等科学的教育理论不断得到发展,进入90年代,语文教学目的逐步从以知识为本位,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培养民族精神、国家意识,走向以人为本位,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对国家、民族的感情。香港、台湾及国外的语文教育主要将语文视为工具性学科。香港、台湾和日本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注重发挥语文的文化性、民族性功能,强调民族精神和国家意识。20世纪90年代之后,香港、台湾和日本的语文教育又逐渐注重从学生出发,培养其语文能力,促进其个性的发展,培养对国家、民族的感情,逐渐注重全面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转变重读写而轻听说的传统观念。笔者认为,我们往往从语言的职能出发,界定语文的学科性质,然而当我们从语言的本质――语言是适应人们的交际需要而建立的一套复杂的符号系统――出发,将会发现,语言是与思维密切相联的,语言表达的内容具有思想性,语言及其<WP=4>表达的思想又具有文化性、人文性和民族性。因此,我们将语文界定为:语文是以语言和思维的辩证统一为内在本质,以语言的工具性及其所承载的思想性、文化性、人文性和民族性为外在本质的一门基础课程。语文教学目的的界定是同清末以来指导我国教育的基本教育理论密切相联的,也是同我国教育目的密切相联的。语文教学目的的界定主要受赫尔巴特及其学派和凯洛夫的教育理论的影响,加之传统教育思想及时代的影响,始终贯穿着思想意识形态教育的主线,同时强调以知识为本位,而忽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逐渐以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和当代科学教育思想为指导,开始注重以人为本位,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个性与特长出发,来界定语文教学目的。虽然还显得有些理想化,但正在一步一步向前迈进,成为我们今后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