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白斑综合症病毒(white spot syndrome virus, WSSV)是近来危害对虾养殖业的主要病原之一, 自出现以来给对虾养殖业带来巨大经济损失。研究表明,对虾病害的发生是对虾自身的健康状况、病原微生物、以及环境条件等各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对虾病害问题的研究必须从多角度综合考虑,其中研究环境胁迫因子与养殖动物抗病力和病原生物致病能力的相互作用关系是解决病害问题的关键。本文在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环境胁迫对对虾抗病力的影响及其人工调控” 的支持下,利用从暴发白斑综合症的中国对虾中分离出的白斑综合症病毒(WSSV)源,通过对虾血细胞计数(total haemocyte count, THC)、对虾血清酚氧化酶活性(phenoloxidase activity, PO)、对虾累计死亡率及平均死亡时间等方面研究,探讨了感染方式、赤潮异弯藻及盐度变化对对虾感染白斑综合症病毒的影响。结果显示:1)感染方式直接影响WSSV对中国对虾的感染情况。投喂感染、浸浴感染、注射感染三种感染方式都能引起健康对虾发病死亡:投喂足量的病虾肌肉组织和注射高浓度病毒粗提液最容易引起对虾急性发病,5~7天死亡率达到100%;病毒悬液浸浴和注射低浓度病毒也能引起部分对虾发病死亡,7~10天内死亡率40~80%,发病较为缓和。2)赤潮异弯藻的存在对于染毒对虾的急性发病有一定的影响,低浓度赤潮异弯藻对于实验对虾的急性发病起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在实验24小时后未加藻组染毒对虾开始急性发病死亡,48小时后累计死亡率已达到70 %;加藻实验组对虾36小时后开始死亡,72小时后累计死亡率达到70 %;加藻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发病稍微缓和,加藻组的半数死亡时间(71.5小时)长于对照组半数死亡时间(35.5小时)。3)盐度是影响对虾生理、存活的重要环境因子,盐度变化能够影响对虾的免疫状况,盐度升高和降低都会降低日本对虾的免疫水平。对虾生活在偏离正常范围外的盐度下,其免疫水平较低,这时对病原体的抵御力也减弱。如果对虾感染<WP=6>病毒,其死亡率将高于正常盐度的死亡率。 反之在其较适宜的盐度中,其抵抗病毒感染的能力也较强,虽然在发病高峰期也会出现急性发病症状,但仍会有一些抗病能力较强的对虾存活。所以,盐度变化应是导致对虾暴发白斑综合症的重要诱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