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水资源是人类社会生产和生活的重要自然资源。随着人口的增长,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水资源危机进一步加剧,由此人们开始重视对水资源的规划、开发和利用。水资源承载能力是水资源研究中的一个基础性课题,它对衡量水资源系统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支撑程度,协调资源、人口与环境发展的关系,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选择武汉市作为研究区域,探讨了水资源承载能力基础理论与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关系,在充分了解并分析武汉市的自然地理状况及社会经济状况的前提下,根据武汉市历年统计资料及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对武汉市各分区规划水平年2020、2030年的社会经济发展趋势、水资源需水量及供水量进行了预测,并对水资源在未来预测状态下的供需平衡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计算和评价了武汉市各分区规划水平年2020、2030年的水资源最大可承载人口数量。研究表明,武汉市水资源承载能力,从总体来看,未来水平年水资源可承载人口量都高于预测人口量,均处于低度不饱和状态(ⅢC),但承载数量却有所降低,虽然人口的发展速度还在水资源可承载能力范围内,还有一定的容纳空间,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及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用水也会增多,节水不容忽视。从武汉市未来水平年各分区水资源承载能力来看,中心城区水资源可承载人口量比预测人口量分别高出63.53万人、75.46万人,还可增纳一定的人口数量,且均处于低度不饱和状态(ⅢC),人水关系呈可持续发展,而到2030年可承载人口量比2020年多,这是因为人们节水意识的提高;东西湖区在2020年处于低度不饱和状态(ⅢC),到2030年超载人口0.18万人,处于低度超载状态(ⅠC),人水关系出现不可持续现象;汉南区、新洲区在各水平年均由低度不饱和状态(ⅢC)向中度不饱和(ⅢB)状态发展,尤其是新洲区,因为有较多的大中型水库,余水较多,人水关系呈可持续发展;蔡甸区一直处于低度不饱和状态(ⅢC),但可承载人口有所减少;江夏区、黄陂区在2020年均出现超载现象,处于低度超载状态(ⅠC),到2030年有所缓和,分别转变为低度不饱和状态(ⅢC)及临界状态(Ⅱ),江夏区人水关系呈可持续发展,而黄陂区人水关系还处在潜在危险中。依据武汉市水资源承载能力的实际情况,通过计算及评价结果,从合理规划和开源节流、加强保护和加大水污染治理、加强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和完善政策法规三个方面入手,提出提高武汉市水资源承载能力的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