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仍为全球重要健康问题之一,大约有3亿5千万慢性感染人口,每年死于HBV感染的人数达1百万。我国HBV感染人群比例更大,估计占总人口的10%。HBV感染可出现多种临床表现,包括急性、慢性、重型肝炎,可发展为肝硬化、肝癌,最终常因肝衰竭而死亡。上述复杂疾病谱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目前一致认为其发病机制中免疫反应占主导地位,受MHC-Ⅰ类分子严格限制的抗原特异性CTL识别感染肝细胞是造成肝损伤的主要原因,抗原特异性CTL在HBV感染发病中具有重要作用。 对HBV感染免疫发病机制的研究发现,HBV感染时抗原特异性CTL反应很弱,特别是慢性HBV感染,用传统检测抗原特异性CTL的方法,如有限稀释法(limiting dilution assays,LDA)、51Cr释放试验法、酶联免疫斑点法等方法几乎检测不到,这种情况严重阻碍了HBV感染抗原特异性CTL的研究。自从1996年Altman等发明了MHC-表位肽四聚体技术以来,四聚体技术已经广泛用于基础和临床研究,也推动了HBV感染抗原特异性CTL的研究。四聚体技术直接检测抗原特异性CTL,无需体外扩增,是一种高效敏感的方法。 四聚体复合物是用生物技术将MHC-Ⅰ分子的C末端接一个生物素化位点,然后与特异性表位肽结合为MHC-Ⅰ抗原肽复合物,再按照4∶1的比例结合在亲和素上成为MHC-Ⅰ四聚体复合物。四聚体复合物可同时识别针对这段表位肽的四个T细胞受体(T cell antigen receptor,TCR),与T细胞紧密结合,从而识别特异性CTL。四聚体技术具有很强的通用性,即相同的MHC表型个体之间,四聚体复合物可以通用,无需考虑T细胞受体的多样性。另一方面,四聚体复合物结构简单,对适用于相同MHC表型个体的各种四聚体复合物之间的差异仅在所采用的表位肽。因此,构建一个MHC-表位肽四聚体也就方便了其他肽特异性四聚体复合物的构建。 四聚体技术用于HBV感染抗原特异性CTL的研究已有几年,但多限于核心抗原18-27、衣壳抗原335-343和多聚酶抗原575-583,而且所采用的病例数较少,难以反映HBV感染抗原特异性CTL的真实状态。因此,更多病例,更多抗原表位肽特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