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城市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城市面临着生态环境恶化、高层建筑密集、人口高度聚集、交通拥挤等城市病。城市安全危机问题日渐突出,城市防灾、减灾、避灾建设与居民避灾需求不协调,面对灾害时城市抵抗力弱,居民生命财产安全未能获得有效保障。因此,作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城市,其防灾、减灾、避灾规划建设已成为社会重点关注的对象。城市绿地是城市避灾场所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具有美化环境、维持生态平衡、娱乐休闲、体育运动、科学教育等功能之外,其防灾、避灾、救灾的作用更是不容忽视。城市绿地在灾时起到紧急疏散和灾后临时生活安置等重要作用,其应急避灾设施的配置与空间布局已成为众多专家学者研究热点。对城市绿地应急避灾适宜性进行评价,并进行城市避灾绿地空间优化布局,对提高城市安全和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研究以福州市主城区具备避灾基本要求的38个城市绿地斑块为对象,在分析城市绿地建设现状的基础上,应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进行城市绿地避灾适宜性评价,实现城市绿地避灾规划建设条件的量化分析,提出城市绿地现状的建设条件改善对策。基于避灾绿地可服务的人口和面积,确定的各城市绿地避灾服务情况,应用最大覆盖模型,结合ArcGIS技术进行城市避灾绿地优化布局。从而明确福州市主城区的现有城市绿地的建设改进方向及新增城市避灾绿地的规划布局。主要得到以下结论:(1)从安全性、有效性、可达性和功能性四方面,选取了地形地势、周边建筑高度、植被防火性、隔离缓冲带宽度、与高层建筑距离、有效避灾面积、开放程度、场内道路、居民可达性、医疗机构可达性、消防机构可达性、公安机构可达性、厕所、应急医疗、应急供水、应急棚宿、供电照明设施及应急标识作为评价指标,结合层次分析法构建城市避灾绿地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2)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实现城市公园绿地的避灾适宜性的评价,结果发现,居民可达性、绿地地形地势、植被防火性、医疗机构可达性、绿地有效避灾面积、隔离缓冲带宽度、消防机构可达性以及应急用水设施是重要影响因素,其中最具影响力的因素为地形地势与居民可达性。福州市主城区各城市绿地避灾适宜性整体良好,但仍存在一定差异,其中五一广场避灾适宜性评价得分最高,为8.01,劳动者公园避灾适宜性评价得分最低,为4.72,其他绿地斑块避灾适宜性处于中等水平,避灾适宜性评价得分为5至8分。(3)以各绿地避灾适宜性评价结果为基础,分析各绿地斑块的建设差异性的主导原因,确定各绿地避灾功能建设上的不足之处。结果表明,增设出入口提高开放程度,加宽隔离缓冲带和场内道路,增植防火树种,增设厕所、应急用水设施、应急供电照明设施、应急医疗设施、应急棚宿和应急标识等是提高城市绿地避灾功能适宜性的重要措施。如避灾适宜性评价得分最高的五一广场可拓宽隔离缓冲带宽度和增植防火树种;避灾适宜性评价得分最低的劳动者公园则需增设出入口提高开放程度,加宽隔离缓冲带和场内道路,增植防火树种,增设应急医疗设施、应急棚宿和应急标识等,而其他城市避灾绿地斑块均可采用相应措施进行完善。(4)利用ArcGIS网络分析功能与空间叠加分析功能,基于已有紧急避灾绿地、固定避灾绿地及中心避灾绿地的服务面积、服务人口现状,分析福州市主城区的城市避灾绿地服务盲区。结果表明,福州市主城区紧急避灾绿地与固定避灾绿地服务情况均不理想,鼓楼区西北部、晋安区大部分区域以及仓山区东南部仍存在大片服务盲区;中心避灾绿地服务情况整体良好,仅仓山区东南部和晋安区北部局部区域处于服务盲区。(5)研究从城市居民避灾绿地的需求出发,以促使福州市主城区城市避灾绿地服务人口最大和新增避灾绿地数量最小为目标,结合了GIS空间叠加功能,利用最大覆盖模型进行紧急避灾绿地、固定避灾绿地及中心避灾绿地空间布局。新增66处紧急避灾绿地建设斑块,服务面积为3830.46hm2,可服务人口为240629人;新增36处固定避灾绿地建设斑块,服务面积为7256.15hm2,可服务人口为493844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