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礼貌一词看似普通,但是要想做到礼貌得体却并非容易。在日常生活中,礼貌现象贯穿于人类交际行为,具有伦理道德意义。自从1978年Brown和Levinson发表了《语言使用中的普遍原则:礼貌现象》一文后,诸多学者把礼貌现象作为语言学,社会语言学,人类学,心理语言学,语用学等学科研究的重要内容。其中,Brown和Levinson的面子理论以及Leech的礼貌原则对礼貌的研究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而中国学者徐盛桓,顾曰国,索振羽则在前人的基础上对礼貌原则进行了修正和补充。我们应该意识到中西文化的差异导致了表现礼貌的语言手段和对礼貌的评判标准不同,不能生搬硬套某一文化背景的礼貌原则或者按照一个文化的礼貌原则去衡量另一文化中的言语行为是否得体。因此,对礼貌的研究要透过表面现象,深入到文化的本质中去,找出文化的差异性,才能达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实现成功的跨文化交际。本文从中西方礼貌的起源和概念的对比入手,总结了中西学者的礼貌研究成果,对比了中西方礼貌的文化差异,并以恭维言语行为为例,论证了中西文化框架中的恭维语的不同。全文共分四章。第一章介绍了中西方不同的礼貌起源及对礼貌不同的理解。第二章回顾了中西方学者对礼貌研究的成果,西方的礼貌研究主要和几位著名学者的名字密不可分,其中影响较大的要数Brown and Levinson以及Leech.而中国学者以徐盛桓,顾曰国和索振羽的礼貌原则为代表。这一章是本文的理论框架。第三章从文化层面剖析了中西方的礼貌差异性。第四章作为第二章和第三章的补充,结合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性,对比了恭维言语行为。最后,作者总结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礼貌原则,我们只有通过文化对比,了解相互之间的文化差异,把各个言语行为应用到具体的语境中,采用不同的礼貌准则,尽量做到得体,从而实现成功的跨文化交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