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民以食为天,饮食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中国人自古以来对“吃”颇有研究。中国饮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美食享誉世界,八大菜系广为人知。菜名是一道菜的镜子,好的菜名不仅让人心领神会,更让人赏心悦目。菜名,作为饮食文化的语言符号,受到了不少学者的关注。然而,以往对菜名的研究,或是从传统语言学角度入手,着重分析菜名的语言结构和语言特征,或是从翻译角度入手,研究菜名翻译及翻译中存在的问题;也有学者研究菜名中蕴含的中国饮食文化;但以认知语言学为理论基础的研究并不是很多。 随着认知语言学的日渐成熟,语言与认知的密切关系得到进一步证实。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研究人们日常接触的菜名,挖掘菜名的认知属性和文化内涵,必将十分有趣。在已有研究基础之上,本论文以认知语言学的概念隐喻理论为理论根基,对八大菜系中的隐喻式菜名加以研究。 相比以往研究,本论文的突破点在于:1)以普遍公认的八大菜系为分类基础,本论文建立了中国隐喻式菜名小型语料库,更系统地研究中国菜名。该语料库包含361个隐喻式菜名,均为作者从不同渠道收集所得,这些渠道主要包括相关书籍和相关网站。2)采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本论文详细分析了八大菜系中具有代表性的隐喻式菜名,探讨了其认知机制和隐喻特征,在此基础上,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分析了中国八大菜系中隐喻式菜名源域的分布状况和分布特征,揭示了不同区域的文化差异和认知差异。3)以概念隐喻理论为理论根基,本论文不但揭示了菜品命名的认知机制以及菜名中蕴含的中国式思维和文化内涵,而且依据分析总结了隐喻式菜名的三个主要启示,为更好地提升中国隐喻式菜名的审美情趣,指导中国隐喻式菜名的翻译活动,加强中国隐喻式菜名的广告效应提供些许建议。 首先,作者在引言部分叙述了该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其次,作者了介绍了中国的饮食和饮食文化以及中国的八大菜系,并回顾了菜名研究的现状。然后,作者提出了论文的理论框架,详细介绍了概念隐喻理论及其运行机制;介绍了论文采用的研究方法,阐述了语料选取的标准及数据收集的相关问题。接着,作者对八大菜系中的隐喻式菜名展开研究,分析了八大菜系中有代表性的隐喻式菜名的隐喻机制,进而,基于语料库,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做了数据分析,不同菜系有着不同的菜名隐喻源域偏好,呈现出不同的隐喻特征。最后,作者总结了本论文的研究结果,指出了该研究的局限性,并对中国隐喻式菜名的进一步研究提出了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