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西方现代艺术对中国乃至整个世界艺术发展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它发源于欧洲的中心,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传播到世界各地。在中国,开始只是一些零星的个人和媒体的介绍,影响是微弱的。但是到了20年代末,中国才爆发了声势较大的现代艺术运动。以林风眠在北京发起的“北京艺术大会”为前奏,然后是1928年以西湖国立艺专为依托的艺术运动社,继而是1931年的决澜社,再就是1934年中华独立美术协会。在30年代的众多艺术团体中,只有这三个团体对于现代艺术的宣传在当时才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他们由于时代的要求或者个人兴趣的发展而追求宣扬现代艺术,发起现代艺术运动,从而影响了一批人;他们以运动的方式把西方现代艺术流派从发源地传播到中国的大地上,这些都是无可争议的事实。但是,这些运动本身并不是一样的组织和一样的成员以及一样的主张等等,而且成立的经过和时间都各不相同。也因此,这些艺术运动对西方现代派艺术的传播过程及传播效果也是不尽相同的。早期传播学的奠基人,美国著名的政治学家,哈罗德·拉斯韦尔于1948年在其《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一文中提出传播过程:谁(Who)→说什么(Says What)→通过什么渠道(in Which Channel)→对谁(to Whom)→取得什么效果(With what effects)。简称“五W”模式。受传播学的启发,本文将西方现代派艺术在20世纪20-30年代通过各个现代艺术团体而进入中国的过程看作是一个传播的过程,将西方各现代派艺术作为被传播的信息。对艺术运动社、决澜社、中华独立美术协会三大现代艺术传播主体在传播过程中的各要素进行梳理,然后在这些梳理的基础上对它们进一步的比较和分析,最后能在这些要素中得出中国现代艺术团体在2卜30年代传播的一般认识,即传播模式。在传播学的意义上来理解、分析、认识三大现代艺术运动对西方现代派艺术传播的异同和不足之处,为阐释现代艺术运动在中国的结局提供另一个佐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