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藏南雅鲁藏布缝合带混杂岩记录了新特提斯俯冲、印度与欧亚大陆碰撞和缝合等过程,研究其形成过程及物质来源对恢复古板块构造格局,重塑古洋盆形成、演化及消亡过程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前人对该混杂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新特提斯洋俯冲及印度亚洲碰撞过程,而对于其本身形成与演化过程以及蛇绿岩的剥露历史缺乏足够的关注。本文选择了雅鲁藏布缝合带中段布马和路曲以及东段朗县的混杂岩开展了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并进行了砂岩碎屑成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藏南雅鲁藏布缝合带混杂岩记录了新特提斯俯冲、印度与欧亚大陆碰撞和缝合等过程,研究其形成过程及物质来源对恢复古板块构造格局,重塑古洋盆形成、演化及消亡过程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前人对该混杂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新特提斯洋俯冲及印度亚洲碰撞过程,而对于其本身形成与演化过程以及蛇绿岩的剥露历史缺乏足够的关注。本文选择了雅鲁藏布缝合带中段布马和路曲以及东段朗县的混杂岩开展了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并进行了砂岩碎屑成分统计、碎屑锆石UPb定年及锆石原位Hf同位素分析、全岩主微量分析以及碎屑铬尖晶石地球化学分析等。布马和路曲混杂岩中碎屑岩呈现出典型的“岩块-基质”组构。碎屑锆石年龄分布呈现为两组:第一组砂岩碎屑锆石年龄呈现出单峰分布模式,位于12090Ma,峰值年龄为96 Ma,具有正的?Hf(t)值;第二组砂岩碎屑锆石年龄呈现出双峰分布模式,位于12080 Ma以及180140 Ma,峰值年龄分别为104 Ma和151Ma,同样具有正的?Hf(t)值。根据上述观测,本文推断两组砂岩均来源于冈底斯岩浆弧,且它们分别与日喀则弧前盆地昂仁组下段、中段相似。朗县混杂岩中碎屑岩也呈现出典型的“岩块-基质”组构。同样,砂岩可分为两组:第一组砂岩碎屑锆石年龄集中在中生代,呈现双峰分布模式,位于12090 Ma以及150130 Ma,峰值年龄分别为102 Ma和136 Ma,均具有正的?Hf(t)值,为冈底斯岩浆弧的物源;第二组砂岩碎屑锆石年龄分布范围广(2300200 Ma),与其南侧的朗杰学群表现相似的峰值特征,暗示朗杰学群为其提供物源。考虑到路曲混杂岩中未出现下板片的物质,本文提出雅鲁藏布缝合带中段地区(特别是路曲地区)存在一定范围内的俯冲侵蚀。该次强烈的俯冲侵蚀可能是由新特提斯洋内的海山俯冲导致。上述推断被日喀则盆地南缘砂岩中碎屑低温热年代学所揭示的近乎同期的剥露事件所证实。碎屑锆石年代学并结合铬尖晶石地化分析结果,说明缝合带中段混杂岩中的砂岩可能属于日喀则弧前盆地昂仁组中下段。统一的昂仁组由于海山俯冲或者区域性逆冲断层导致雅鲁藏布蛇绿岩的隆升和剥露,将它们分隔成两部分,南侧砂岩随着持续俯冲作用而变形强烈并有部分蛇绿岩组分卷入其中。而该期蛇绿岩的隆升时间应该发生在砂岩中最年轻锆石年龄所约束的88 Ma和92 Ma左右。而对于布马混杂岩,尽管其中砂岩也显示仅仅有冈底斯岛弧的单向物源,但是其南侧见二叠纪灰岩岩块;而朗县混杂岩则明显具有既有冈底斯岛弧又有朗杰学群的双向物源,证明二者所处位置有一部分增生楔的发育。新特提斯洋发生在白垩纪晚期的俯冲侵蚀在同一俯冲带存在较大差异,主要因素是俯冲过程中是否有海山的卷入。
其他文献
排列中组合统计量的研究是组合数学研究中的热点问题之一.随着排列中的统计量研究的进一步深入,研究者们开始考虑将排列中的经典统计量推广到其它组合结构中,取得了一系列丰富的研究结果.组合结构中的模式避免问题是计数组合学研究领域中非常活跃的研究方向之一,是一个新兴的、快速发展的,并有重要应用前景的组合数学分支.本文主要研究避免特定模式的排列与Fishburn矩阵中若干统计量的等分布问题.主要方法是通过构建
在粒子物理的精确计算中,相对论修正与圈图修正同样重要。通常人们只关注到轻介子的相对论效应,而忽略了重介子的相对论效应。相对论效应的计算一般有非相对论性模型结合相对动量(速度)展开,和相对论性模型两种方法。前者只能计算较低阶的相对论修正项,而后者往往难以求解,需要做一定的近似处理。本文在一个相对论性的模型——瞬时近似Bethe-Salpeter方程的基础上,结合相对动量展开来研究介子衰变过程中的相对
在有限群G的研究中,将某些正规性条件赋予一些特殊子群或特定集合,结合极小阶反例法,得出了群G的p-幂零性和超可解性的一些判定.本文主要分为以下两部分:1.称群G的一个子群K在G中弱s-置换,如果存在T(?)G,使得G=KT且K∩T≤KsG,其中KsG是包含在K中的G的最大的s-置换子群.利用素数幂阶子群的弱s-置换性来研究有限群的结构,得到了G为p-幂零群的一些判定条件.2.称群G的一个子群H在G
早期研究认为中元古代(1.6–1.0 Ga)期间大气pCO_2水平极高,约为现代大气的10–200倍,是维持当时低太阳辐照度条件下温室气候的重要原因。而近年有研究表明,华北中元古代铁岭组(1.45–1.40 Ga)叠层石内的微亮晶方解石主要源自水柱中蓝细菌光合作用诱发的方解石沉淀,从而认为蓝细菌的碳酸盐浓缩机制(CCM)此时已经启动,表明大气pCO_2水平低于10×PAL。为了揭示该时期大气pCO
高能重离子碰撞物理从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开始兴起,随着实验条件的不断改善和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现今已成为现代物理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所谓“高能”指的是能量特别高,而“重离子”指的就是原子核,将两个原子核加速到接近光速,它们碰撞后形成的物质即为高能重离子碰撞物理研究的对象。目前世界上能量最大的两个加速器RHIC和LHC都确认了一种新型物质形态——夸克胶子等离子(QGP)体的存在,理论上,
近年来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对水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大,不断对海洋资源的进行开发和利用,但由于不科学的使用化学品,直接或者间接的对海洋环境造成生态压力,海洋生态环境遭到很大的破环。如何减小因发展带来的环境压力,以及科学合理使用化学品并保障海洋可持续性发展成为重要的研究课题。本研究建立在2017年至2018年对乐清湾四个季度的海洋环境调查数据为基础,通过建立高准确度、高灵敏度的检测方法,分析了乐清湾海域水
背景:瘢痕疙瘩是由创伤、烧伤、手术等引起的皮肤深部损伤而出现的纤维增殖性疾病。无论是在美观上,还是在功能(如挛缩)或者是在主观感受上(包括瘙痒症),都影响患者的生活质
目的:既往研究报告中对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高表达与结直肠癌(CRC)患者预后和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尚有争议。本研究利用meta分析方法系统评估HER-2与结直肠癌的
可调控的手性超材料是一个关键材料,其被用于构建未来纳米光子学系统的可重构的具有功能性的元件,其在偏振敏感成像、纳米全息、相位裁剪及控制等领域有着巨大的应用潜力。本论文将研究由于几何方面的变化引起的手性超材料光学性质的变化。我们相信本工作,作为基础研究,将有利于探索和开发一些新型的基于可调控性的纳米超器件。本文主要研究手性超材料结构单元的形变对光的传输性质的调控作用。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对基于透
丢番图问题与L-函数二次均值是数论的重要研究课题,不定方程与丢番图逼近是丢番图问题的两个主要研究内容.本文利用初等数论的递归序列方法解决了一个高次不定方程的求解问题,利用解析数论的方法研究了一类素变量混合幂丢番图逼近问题及L-函数的二次均值问题,主要结果如下:1.证明了不定方程5x(x+1)(x(x+2)(x(x+3)=18y(y+1)(y+2)(y+3)仅有四组非平凡整数解(x,y)=(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