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数字化学习共享空间研究——概念、模型、设计与开发

来源 :南京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i12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字化学习共享空间是21世纪教育信息技术创新发展进程中涌现出来的一个新生事物,并成为多科学竞相关注的热点课题。对这样一个多学科交叉的研究领域进行探索,不仅有助于丰富和发展既有的教育技术研究,而且还有助于加深我们对高等教育信息化的理解和认识。本论文以其作为研究课题,对高校数字化学习共享空间的概念演变、结构模型、设计开发、技术支撑进行了研究,并对成功案例进行了解析。   本文从历时性发展的视角出发,探讨了数字化学习共享空间概念的历史演变,分析和比较了数字化学习共享空间与相关概念的异同和联系,明确了数字化学习共享空间的本质内涵,认为它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以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为支撑,突破了传统学习空间与环境“技术本位”和“图书馆中心”的局限,明确以学校整体变革的战略目标为导向,通过全面创新信息化条件下的课程教学、科学研究和行政管理等服务体系,实现了教育公共支撑与服务体系的技术集成和流程再造。   在此基础上,本文综合运用文献研究、基于设计的研究、设计与发展研究等多种方法,构建了数字化学习共享空间的三层嵌套式结构模型,并以此为基础,对物理层、虚拟层和服务层的结构和功能进行了探索,认为物理层由实体空间、硬件设备和服务设施及人力资源四个要素组成,虚拟层由虚拟空间、信息资源和网络软件设施三个要素组成,以物理层和虚拟层为基础,服务层承担着检索服务、用户培训、媒体服务、参考咨询及其它服务等五项基本功能。   本文提出了数字化学习共享空间设计的一般过程:①需求评估:对用户进行需求分析以确定建设目标;②确立理念:与相关人员沟通以达成设计理念的一致;③适应现实:对项目设计现场状况实地进行调查研究;④原型设计:孕育初步设计方案并与相关人员进行沟通;⑤深度设计:根据多方意见对初设方案进行进一步精致化;⑥持续评估:对未来进行科学预测。   另外,本文还总结和归纳了数字化学习共享空间开发的三种基本模式:增量式开发模式、螺旋式开发模式及一次性开发模式,分析了其优缺点,对相应的技术支撑进行了探讨,并从系统工程的角度出发,构建了数字化学习共享空间创建的基本策略:①注重系统规划,推进空间建设;②多方筹措资金,加强经费保障;③合理配置人员,促进多方合作;④注重功能整合,优化服务管理。   本论文的主要创新之处在于:①对数字化学习共享空间的概念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梳理和内涵构建;②创建了数字化学习共享空间的基本结构模型。  
其他文献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爆发的时代,教育担负着给社会培养优秀人才的重任。面对当下局势,所有的学科都对教科书的改革十分重视,历史学科也不例外。在新时代课程理念中,历史教科书不
期刊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