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随着全球化和科技的不断发展,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高。作为一门基础的自然科学学科,物理学对于培养青少年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也是学习自然科学类专业以及相关交叉学科专业的重要基础。从中学到大学,物理的学习是分阶段进行的,不同阶段间的衔接不仅关系到学生在大学阶段的专业学习,更直接影响学生个人今后的发展。实际上,高中物理与大学物理教学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而且由于高中物理教学往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全球化和科技的不断发展,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高。作为一门基础的自然科学学科,物理学对于培养青少年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也是学习自然科学类专业以及相关交叉学科专业的重要基础。从中学到大学,物理的学习是分阶段进行的,不同阶段间的衔接不仅关系到学生在大学阶段的专业学习,更直接影响学生个人今后的发展。实际上,高中物理与大学物理教学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而且由于高中物理教学往往以高考为导向,忽视了与大学物理的衔接,进而表现为大学新生难以适应大学物理的教学要求,给学生的大学物理学习带来了困惑。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国内高等教育普及率不断提高,如何解决高中物理与大学物理的衔接问题,成为了大家关心的话题。教育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大学新生在大学物理学习过程所表现出来的诸多问题与高中物理教学遗留的问题密切相关。因此,通过探寻高中物理与大学物理衔接问题来分析高中物理教学的不足,并寻求相关解决方案,对提高高中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能力,帮助学生顺利适应大学物理的学习,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研究价值。基于文献分析和调查数据,本文从高中物理与大学物理教学衔接的视角下对高中物理教学进行研究,重点探究能力培养方面的问题。主要完成了如下工作:(1)查阅相关研究现状,分析了目前的研究成果,发现已有的研究主要侧重于探究大学物理教学如何与高中物理衔接。本文的研究着眼于高中物理教学,探究高中如何更好地与大学衔接,由此确定本文的研究方向和思路。结合教育理论对教学衔接进行理论分析,寻找教学衔接的理论依据。(2)运用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发现高中物理与大学物理衔接中,高中物理教育遗留的主要问题为学生的能力不足,并分析了高中物理教学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方面的现状和缺陷,明确了高中物理教学需要加强对学生能力培养方面的衔接,包括自主学习能力、动手实践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3)针对能力培养方面的衔接问题进一步分析,明确能力衔接的必要性并提出了一些高中物理教学对学生能力培养的教学策略。(4)基于教学策略,设计了可应用于实践的教学方法,包括:任务驱动、实验探究和借助物理学史,并提供相应的教学案例。最后,以“自由落体运动”教学内容为例,灵活应用教学方法,编写了一个以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动手实践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提升为目标的教学设计。本文的创新点在于从衔接视角出发探讨了高中物理教学中能力培养方面的问题,为高中物理教育的教学改革和学生多元化能力的培养提升提供了有益的思路和教学参考。
其他文献
在环境因素和非环境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当用户的心理或生理指标产生变化时,会通过个体适应性行为和环境调节行为以满足自身舒适度。一味地追求舒适度往往容易忽略背后所产生的能源代价,用户的环境调节行为对建筑能耗有直接影响,优化用户行为有利于减少建筑能耗,进而促进环境可持续发展。用户行为具有复杂性、多变性和动态变化特征,用户舒适度与建筑能耗之间需要取得平衡,必须关注用户主观感受、具体环境调控行为和室内环境质量
快速城市化带来了更快的生活节奏、更大的精神压力,导致社会焦虑情绪增强,精神疾病频发。于是,人们开始探索借助“恢复性环境”缓解压力、恢复心理健康。声景作为重要的环境要素,对环境恢复质量具有显著影响。随着时代发展,古典园林已由私家园林演变为向大众开放的城市绿地,但其声景恢复性尚未得到足够关注。本研究针对岭南四大名园,首先,通过客观声级测量及主观听音记录,确定现存岭南园林的声景特征;之后,对游客进行问卷
作为影响人体热舒适的六大参数之一,相对湿度不仅关系到人体舒适与否,还关系到建筑运行能耗的高低,相对湿度的合理设置对于平衡能耗与当地人群的舒适需求具有重要意义。虽然已有大量关于湿度对人体热舒适影响的研究,指出偏热温度下相对湿度对于人体热舒适的不利影响,但这些研究大多关注于热感觉等心理热反应,忽略了人体与湿度相关的主观感受,如湿感觉、湿可接受度等心理湿反应,这些感受均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人体对室内环境的
随着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力度加大,深圳的轨道建设在2001-2022年间迎来了高速发展。由于考虑建设成本及场地因素,深圳有不少线路采用高架轨道。深圳高架轻轨沿线区域一方面因交通便利增加了大量人流,另一方面因土地资源的紧缺催生了不少高层以及超高层住宅。而高架轻轨列车运行时产生的噪声比地面道路噪声强度更强,传播范围更广,对线路两侧的声环境影响更严重;且高架轻轨噪声的噪声成分以中低频为主,其传播有自身的特
快速城市化进程给公众健康带来严峻挑战,城市空间对城镇居民的健康促进成为学界的关注重点。一方面,国家政府提出了全面推动健康中国建设的愿景,健康治理模式由被动健康向主动健康转变;另一方面,居民日益增长的健身需求也对相应的城市空间提出要求。已有研究在建成环境对健身活动行为的影响从不同空间尺度展开,但较少结合街道层面的人口特征展开进一步研究,缺乏对基层实行主动健康治理形成指导建议。为探究促进街道主动健康治
党的二十大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出战略部署,提出要“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文章分析了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科学内涵和其建设的五个基本点,指出强化基础条件建设、公共服务便民、人居环境改善、乡风文明建设、乡村有效治理是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的五个关键领域;在研究谋划、统筹推进、政策下沉、发动群众上下功夫,确保乡村建设不走偏不变样、各项举措落细落实落到位等是开展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的着力点。根据上述内容,提出
在增量向存量发展转变时期,复杂的存量条件使城市更新面临更多的挑战:部分项目在建设中未能尊重所在的存量环境,造成地区风貌被破坏;另一方面在“保护风貌”的舆论压力下,部分地区正常的拆改诉求被搁置——因此加强对城市形态的发展管控、形成具有公信力的管控手段极具重要性。而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的详细规划是针对地块建设强度和用途管控的实施依据,是土地利用和开发行为的最直接管控工具,因此在存量发展时期,详细规划应针
资源枯竭型城市曾为我国工业体系建立和经济增长做出了重要贡献,但目前呈现出主体资源殆尽、经济结构失衡、生态破坏严重、失业人口增多等问题,在我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阶段,如何推动该类城市转型升级、走出困境成为现实难题。资源枯竭型城市依托资源优势发展起来,其兴衰与工业密不可分,新增工业用地作为工业升级和空间重构的重要载体,科学认知其分布特征和影响因素,有助于理解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发展的方向与路径,从
随着我国城镇化发展,城市环境问题突出,人居环境水平下降。住区室外活动场地作为居民日常活动的重要空间,是满足居民对健康生活需求的住区重要组成部分。居民对室外活动空间的舒适性需求使得住区室外活动场地的布局规划研究受到重视。研究基于不同年龄段居民活动行为下的住区室外活动场地环境指标,可为科学合理布局室外活动场地提供量化依据,研究基于量化指标的场地布局评价方法,可为住区整体规划提供指导性建议。本文首先调研
快速城镇化带来空间和人口的增长,也出现了交通拥堵、住宅空置等问题,这些问题体现了资源配置的不合理,降低了城市结构的稳定。越来越多研究利用人群集聚来理解城市背后错综复杂的秩序,如何在“以人为本”趋势下从人的视角探究空间影响机制、促进人群集聚、塑造活力空间,是引导城市健康发展重要方向。大数据为人群研究提供了新视野,广州加快“老城市新活力”,打造活力全球城市,为中心城区带来新机遇。当前研究鲜有考虑人群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