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及目的子宫内膜癌作为发病率较高的妇科恶性肿瘤,近年来,全球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一般情况下,子宫内膜癌术后病理结果直接决定预后,若探寻到一种或多种术前能有效预测子宫内膜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外周血指标,可提高临床医生术中决策的准确性,避免过度治疗。近年来,外周血中炎性指标的综合应用与恶性肿瘤的关系被众多学者所关注,不少研究表明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计数比(NLR)、单核与淋巴细胞计数比(MLR)、血小板与淋巴细胞计数比(PLR)等与多种恶性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关系密切。目前,关于这些外周血指标与子宫内膜癌临床病理特征的研究较少,且结论存在争议。本课题通过对分期术后确诊为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与术前常见外周血指标进行分析,探究其在子宫内膜癌病理特征上的预测价值,为子宫内膜癌的预后评估提供新思路。方法选取2017年7月至2019年6月于河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妇产科行分期手术治疗的子宫内膜癌患者,回顾性分析患者临床病理资料,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共有214例患者符合要求并纳入本课题,年龄分布在27~76岁,中位年龄55岁,病理类型:子宫内膜样型195例,非子宫内膜样型19例;手术-病理分期:Ⅰ期161例,Ⅱ期17例,Ⅲ期34例,Ⅳ期2例;组织学分级:高分化者103例,中分化者75例,低分化者36例;子宫肌层浸润深度≥1/2者57例;累及宫颈间质者28例;可见脉管浸润者37例;有宫体外转移、淋巴结转移者各有23例。收集患者术前中性粒细胞数(N)、淋巴细胞数(L)、单核细胞数(M)、血小板数(PLT)、计算得出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计数比(NLR)、单核与淋巴细胞计数比(MLR)、血小板与淋巴细胞计数比(PLR),根据不同临床病理特征将患者进行相应分组(包括病理类型、手术-病理分期、组织学分级、子宫肌层浸润深度、宫颈间质累及情况、脉管浸润、宫体外及淋巴结转移情况)。将患者术前外周血指标N、M、L、PLT及NLR、MLR、PLR水平与不同临床病理特征,通过SPSS 24.0和Graph Pad Prism 8.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对比不同临床病理特征下外周血指标水平的差异,有意义的外周血指标与EC临床病理特征进行Speraman相关性分析,通过绘制外周血指标与EC临床病理特征的ROC曲线,估计曲线线下面积及其95%置信区间判定该指标对临床病理特征的预测性能。以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NLR、PLR、N、L、M、PLT在子宫内膜癌不同临床病理特征分组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MLR在肌层浸润深度≥1/2深度情况下,其水平较肌层浸润深度<1/2深度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MLR在累及宫颈间质情况下,其水平较未累及宫颈间质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在病理类型、手术-病理分期、组织学分级、脉管浸润、宫体外及淋巴结转移情况的分组中,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子宫肌层浸润深度、宫颈间质累及情况与MLR的Speraman相关性分析结果,均呈正向弱相关(rs=0.2683,P<0.0001;rs=0.2515,P=0.0002)。4.MLR与子宫肌层浸润≥1/2深度的ROC曲线分析结果:AUC为0.6687,P=0.0003,最佳截断值为0.235,灵敏度45.1%,特异度17.8%;MLR与有宫颈间质累及的ROC曲线分析结果:AUC为0.6543,P=0.0054,约登指数为0.296时,截断值为0.235,灵敏度50%,特异度20.4%。结论1.MLR与子宫肌层浸润深度、宫颈间质累及情况呈正相关,即:MLR值越高,发生子宫深肌层浸润及宫颈间质受累的可能性越大。2.N、L、M、PLT、NLR、PLR与子宫内膜癌临床病理特征无明显相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