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薄鳅和红唇薄鳅隶属鲤形目(Cypriniformes)鳅科(Cobitidae)沙鳅亚科(Botiinae)薄鳅属(Leptobotia),主要分布于长江上游及其支流,均属长江上游特有鱼类,其中长薄鳅己被列入《中国物种红色名录》。近年来由于过度捕捞,水电梯级开发等原因致使两种鱼类的生境不断破碎、萎缩,资源恢复和物种保护面临着巨大挑战。本研究基于2010年10月至2012年12月调查数据对长薄鳅和红唇薄鳅的资源现状、个体生物学特征、种群动态、鱼类早期资源和种群遗传结构进行了研究。论文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研究区域共调查到鱼类102种,隶属于7目17科,物种数目与沱江的相似度最高,与金沙江的相似度最低,102种鱼类中20种为长江上游特有鱼类。研究区域物种数目与历史资料相比下降较多(38种),长薄鳅和红唇薄鳅的分布区域也已发生改变,长薄鳅分布于长江上游除沱江外的其它各水域;红唇薄鳅已难在金沙江、沱江和嘉陵江采集到样本。2、长薄鳅和红唇薄鳅耳石、脊椎骨和鳃盖骨均具有较为明显的年轮特征,年龄的可判读率依次为耳石>脊椎骨>鳃盖骨,鳃盖骨相对较差,因此综合选择耳石作为两种鱼类的年龄鉴定材料。透射光下,两种鱼类的耳石横截面由明带和暗带相间组成,其中红唇薄鳅耳石存在普遍的原基分离现象。长薄鳅和红唇薄鳅的耳石年轮形成时间主要为3-6月。1525尾长薄鳅样本由1-9龄9个年龄组组成,体长59-461mm(100-250mm占72.76%),体重3.1-1333.7g(<250g占90.43%);1658尾红唇薄鳅样本由2-7龄6个年龄组组成,体长70-166mm(90-130mm占3.12%),体重4.4-60.9g(10-30g占78.71%)。两种鱼类的生长参数如下:长薄鳅-k=0.133/年、L一654.99mm、t0=-0.049、,t1=8.42年;红唇薄鳅k﹦0.232/L=220.17mm、t0=一0.053、t1=4.67年。拟合的生长方程分别为:长薄鳅L1一654.99(1一e),红唇薄鳅厶=220.17(1一e)两种鱼类的生长特征差异较大,表现为长薄鳅生长速度较慢、L。值相对较大、拐点年龄较高;红唇薄鳅生长速度较快、L。值相对较小、拐点年龄较低。长薄鳅胃含物共检出8类21种(属),红唇薄鳅共检出7类15种(属),两种鱼类均以小型鱼类、甲壳类、软体类和昆虫类为食,其中甲壳类和小型鱼类为长薄鳅的主要食物来源(重量百分比>75%),钩虾和蜓科幼虫为红唇薄鳅的主要食物来源(重量百分比>65%)。两种鱼类的食物组成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属中等水平,优势种集中性较高,因此可初步判定长薄鳅为偏食较大型底栖动物的肉食性鱼类,红唇薄鳅为偏食较小型底栖动物的肉食性鱼类。长薄鳅和红唇薄鳅雌雄性比分别为1.238:1和1.222:1,初次性成熟年龄分别为2.3龄和3.5龄,相应体长分别为175.40mm和123.04mm。成熟个体平均卵径分别为1433.40±236.20um和1361.40±214.40u.m,均属一次性产卵类型鱼类。长薄鳅绝对怀卵量和相对怀卵量分别为22484±6422粒和58.74±15.64粒/g,红唇薄鳅分别为4513±1411粒和161.6±26.2粒/g,长薄鳅和红唇薄鳅的繁殖时间集中在6-7月。3、长薄鳅总死亡系数(Z)、自然死亡系数(M)、开发率(E)和开捕体长(L。)分别为0.810、0.208、0.740和103.96mm,红唇薄鳅分别为1.580、0.393、0.750和91.75mm。根据体长股分析模型,2011年和2012年长薄鳅年均资源量(B)为8.00吨和8.09吨,最大可持续产量(MSY)为4.08吨和4.79吨,红唇薄鳅年均资源量(B)为2.63吨和2.39吨,最大可持续产量(MSY)为1.10吨和1.01吨。根据B-H动态综合模型,长薄鳅和红唇薄鳅当前开发率(0.740和0.750)均高于最佳渔业开发率(0.430和0.636),显示两种鱼类均已处于过度捕捞状态。4、2010-2012年江津江段长薄鳅和红唇薄鳅年平均产卵量为0.62x108ind和0.52×108ind。根据鱼卵发育时期和流速推算,长薄鳅核心产卵场主要为弥沱(弥沱镇一黄市坝)、榕山(铜车湾—楼坊头村)、合江下(茶息亭一赤水河口)和朱杨(朱杨溪一大堂河)4个:红唇薄鳅核心产卵场主要为泸州(桓子树一泸州城南)、上白沙(石鼻子村一鹿角树)、朱沱(龟剑滩一幺店子)和朱杨下(罗林村一二溪)4个。相关分析结果显示,两种鱼类产卵行为与水温和水位的变化存在显著相关关系(P<0.05)。5、采用线粒体DNA序列分析了长薄鳅8个群体176尾样本、红唇薄鳅4个群体146尾样本的遗传结构,长薄鳅和红唇薄鳅Cyt b基因序列分别检出变异位点25和36个、单倍型25和39个,单倍型多样性(凰)为0.60852和0.87008,核苷酸多样性(n)为0.00089和0.00337。控制区基因序列共检出变异位点50和56个、单倍型44和55个,单倍型多样性(凰)为0.90709和0.97253,核苷酸多样性(n)为0.00315和0.00689,结果显示红唇薄鳅的遗传多样性较长薄鳅高。长薄鳅和红唇薄鳅单倍型网络结构图和N J树均未显示与地理种群相关的信息。长薄鳅和红唇薄鳅群体间和群体内的分子变异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两种鱼类种群内的变异均大于种群间的变异,变异主要来自种群内部,群体遗传分化不显著(F<0.05),种群基因交流十分频繁(Nm>1)。中性检验值Tajima’s D. Fu and Li’s D*、Fu and Li’s F*和单错配分布结果显示长薄鳅经历了最近的种群扩张事件,红唇薄鳅难以确定是否经历了最近的种群扩张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