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血小板是血液中微小的、无细胞核的颗粒,是血液的重要组成成分之一。正常情况下,血小板以静息状态存在于血液循环中。在内皮受损区域和凝血级联反应的激活过程中,血小板发生形态改变,释放颗粒内容物并活化。血小板活化在生理性止血及动脉血栓形成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血小板激活是指血小板在刺激物的作用下发生变形、粘附、聚集和释放反应。其中血小板聚集是指血小板彼此粘着的现象。全血阻抗法被认为是一种进行血小板聚集功能评估的方便、快捷的检测方法。而抗血小板治疗药物已成为心血管病治疗中的常规用药。
本课题旨在用全血阻抗法测定不同诱导剂诱导的健康人群、高脂血症、高血压患者的血小板聚集值,以期观察不同诱导剂诱导下的血小板聚集值在不同人群有何变化,为临床心脑血管疾病的血小板活化方面的研究提供实验基础;为临床抑制血小板活化的药物应用提供指导与帮助。
方法:实验对象选择。从2008年5月至2008年11月期间,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门诊就诊或体检中心的体检人员,共计91例(男性63例,女性28例,平均年龄46.97±10.14岁),其中健康人31例(男性18例,女性13例,平均年龄46.17±9.33岁),通过症状、体征及辅助检查(血脂检测、血压监测)诊断为高脂血症患者30例(男性19例,女性11例,平均年龄48.48±10.97岁);高血压患者30例(男性26例,女性4例,平均年龄46.27±10.11岁)。入选标准:健康人,为本院健康体检者,经体检证实心、肝、肾、肺和脑均无器质性病变,检测前一个月没有服用任何抑制血小板功能的药物;高脂血症患者组,经两次以上检测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其中一项或几项测定结果高于正常参考值上限(血清总胆固醇>6.22mmol/L或甘油三酯>2.26mmol/L或低密度脂蛋白>4.14mmol/L),排除饮食及其他可控因素影响(比如安静状态采血,采血迅速等),且未服用降脂药物;高血压患者组,通过症状、体征、询问病史确诊有高血压病史且两次以上门诊检测血压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且未服用降压药物。
排除标准:①各种血液病,出血性疾病,或有出血倾向;②血小板计数大于300×109/L,或小于100×109/L;③合并自身免疫系统疾病、肿瘤、内分泌及血液系统疾病、周围血管疾病:④近一个月内使用过阿司匹林,华法令,肝素等抗凝抗血小板药物;⑤6个月内有活动性溃疡及手术史的患者。
于每日晨起抽取检测对象外周血,在一个小时内用全血阻抗法检测血小板聚集值,以血小板聚集最大值表示结果(单位欧姆(ohm),用Ω表示),诱导剂为二磷酸腺苷(ADP)(10μM)、花生四烯酸(ArachidonicAcid,以下简称AA)(0.5mM)以及二磷酸腺苷(ADP)(10μM)和花生四烯酸(AA)(0.5mM)的混合剂。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6.0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士标准差表示,三种不同诱导剂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值的结果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P<0.05认为有显著统计学差异。对高血压组的收缩压、舒张压以及高血脂组的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与ADP、花生四烯酸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值进行直线相关性分析,P<0.05证明两者有相关性。
结果:
健康人组中,联合ADP和花生四烯酸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值最高(10.53±3.37欧姆),花生四烯酸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值次之(8.75±2.96欧姆),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值最低(8.11±3.29欧姆)。联合ADP和花生四烯酸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值与ADP、花生四烯酸单独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值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显示两种诱导剂联合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强于单一诱导剂。高脂血症患者组中,ADP和花生四烯酸联合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值(8.64±3.08欧姆)显著高于花生四烯酸单独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值(7.60±2.53欧姆)(P<0.05)。高血压组中,ADP和花生四烯酸联合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值(10.73±3.53欧姆)显著高于ADP单独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值(7.73±3.08欧姆)(P<0.05)。其余各组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发现高血压患者组中收缩压与花生四烯酸(AA)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值呈正相关性,相关系数(r值)为0.539,且P<0.05。
结论:
本研究通过全血阻抗法检测血小板聚集值,发现三组中ADP和花生四烯酸联合诱导的血小板聚集显著高于其中两种单一诱导剂或一种单一诱导剂诱导的血小板聚集。说明:
1,两者联合诱导的实验方法可以更有效的预测心脑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
2,收缩压升高与花生四烯酸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值的增高密切相关,提花生四烯酸的代谢途径可能与高血压的发病机制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