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大面积发病的花生田间,采集花生病叶、病果及整株发病的植株,通过室内病原菌的分离、纯化最终从采集的花生病样中获得五种丝核菌菌株,分别为:花生叶部菌核病、立枯病、纹枯病、根茎菌核病及花生果壳褐斑病。通过室内试验和田间试验对这些病原菌进行了分类和遗传关系的系统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花生果壳褐斑病是我国花生主产区发生的一种新病害。本实验首先对该病的病原菌进行了分离培养,细胞核染色及菌丝融合实验,明确了该病原菌的菌丝及菌落生长特点,细胞核数目及其与叶部菌核病原菌的相互关系。从而确定了该病菌属于双核丝核菌,即禾谷丝核菌(Rhizoctoniacerealis)与花生叶部菌核病菌(Rhizoctoniasolani)不能发生菌丝融合,属于丝核菌的不同种群。通过田间接种试验,观察该病原菌的致病性特点,发现花生果壳褐斑病的病原菌的致病性具有很强的专一性,只能使花生果壳致病,在花生开花下针期后期才表现出致病性。
2.本研究对发生在花生上的几种病害:花生叶部菌核病、花生立枯病、纹枯病、根茎菌核病,通过分离鉴定,细胞核荧光染色及菌丝融合测定等方法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花生叶部菌核病、花生立枯病、纹枯病、根茎菌核病这四种病害都是由丝核菌(Rhizoctoniaspp.)侵染引起的,属于多核丝核菌即立枯丝核菌;但是经它们两两融合发现它们彼此不能发生菌丝融合,因此可以确定它们属于丝核菌的不同融合群;将这四种待测菌株与标准菌株进行菌丝融合,根据融合鉴定标准明确了它们所属的融合亚群:花生叶部菌核病病原菌属于AG-1融合群的AG-1-IB融合亚群,花生立枯病病原菌归属于AG-1融合群的融合群的AG-1-IC融合亚群,纹枯病病原菌属于AG-4融合群的AG-4-HG融合亚群,花生根茎菌核病的病原菌属于AG-1融合群的AG-1-IA融合亚群。通过田间试验对属于不同融合亚群的四种待测病原菌进行致病性特点研究。研究发现:在花生品种间不同丝核菌的致病性特点相似,但是对于感病品种,其感染时期和在花生上的侵染部位有很大差异性。通过对于这些丝核菌病害病原菌相互关系的研究为生产上病害的防治提供了理论依据。
3.通过多种方法诱导花生叶部菌核病、花生立枯病、纹枯病、根茎菌核病病原菌有性世代的发生,最终获得有性孢子,观察发现有性孢子形态的差异性仅发生于双核丝核菌和多核丝核菌间。研究还发现培养的有性孢子可以重萌发,但是其在田间的致病性很弱,也很难在大面积发病的田间捕捉到丝核菌有性态的孢子。通过有性孢子和无性世代致病性的比较研究发现花生丝核菌病害的大面积发生主要是由丝核菌无性菌丝体的接触传播、气流和雨水传播引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