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吉长道尹公署旧址是长春近代时期最为重要的一组建筑之一,也是中国近代外廊式建筑最北端的实例,从长春近代开埠到伪满洲国“执政就职典礼”,它见证了长春近代历史,特别是伪满洲国14年历史的重要节点,体现出长春近代时期多元文化碰撞的历史背景。在建成后的一百多年里,吉长道尹公署经历了多次的拆改,原有面貌损毁殆尽,如何复原吉长道尹公署建筑群的原貌,探索当时时代和社会的发展,完善长春近代建筑史研究成为本文关注的重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吉长道尹公署旧址是长春近代时期最为重要的一组建筑之一,也是中国近代外廊式建筑最北端的实例,从长春近代开埠到伪满洲国“执政就职典礼”,它见证了长春近代历史,特别是伪满洲国14年历史的重要节点,体现出长春近代时期多元文化碰撞的历史背景。在建成后的一百多年里,吉长道尹公署经历了多次的拆改,原有面貌损毁殆尽,如何复原吉长道尹公署建筑群的原貌,探索当时时代和社会的发展,完善长春近代建筑史研究成为本文关注的重点。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文化传播的来源和发展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而文化基因则是文化传播的根源和基础,我们试图以文化基因的理论出发,系统地梳理和总结吉长道尹公署的演变过程。本文以文化基因理论为基础,分析吉长道尹公署建筑的特征。首先研究吉长道尹公署,其主要建筑风格为近代外廊式建筑,通过研究近代外廊式建筑在中国的发展,解析其文化基因,总结近代外廊式建筑发展对吉长道尹公署带来的影响。分析吉长道尹公署的形成离不开满铁附属地和商埠地的发展,研究其发展变化,主要是根据当时中国的社会性质决定的,建筑在吸收外来先进文化与抵制列强侵略的斗争中不断砥砺前行。通过解析吉长道尹公署的文化基因,结合文化基因的体外性、多元性、选择性和变异性四个特性进行研究,为本论文提供强有力的论证。最后总结吉长道尹公署文化基因不同阶段的传播重组,对不同阶段的吉长道尹公署进行复原。本文通过文化基因传播作为背景前提,以文化基因的异常重组和位点特异性重组作为手段,还原吉长道尹公署的“前世今生”,复原不同时期的吉长道尹公署,为研究同时期外廊式建筑提供理论依据,并且将建筑与爱国主义情怀相结合,为推进长春地区爱国主义教育做出自己的贡献。
其他文献
党的十八大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决策,之后又相继提出“公园城市”、“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碳中和,碳达峰”等一系列生态文明建设理念。东北老工业基地,因早期工业发展忽视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导致城市宜居性下降;又因自然环境、地理环境、经济社会发展等各方面因素影响,导致人口流失、生态被破坏、城市活力萎靡。而城市森林具有改善生态坏境、营造宜人的绿色空间等作用,对于提高城市宜居性、提升城市活力、
中小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是社会和家庭的未来与寄托。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兴则国兴,中小学生的教育也被国家统一归纳为义务教育,作为宪法必须予以保障的公益性事业。当前,中小学校资源的合理配置成为当下社会民生较为关注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上指出,要把发展教育作为第一要务,对教育要深化改革、发展素质、推进公平。长春市作为吉林省的省会城市,在城市化不断快速发展之下,城市人口日益俱增,现有中小学校的学校
能量桩是传统地源热泵与建筑桩基相结合的新型节能技术,通过在桩基内预埋换热管与浅层低温地热能进行热交换,使建筑桩基在满足承载性能的前提下同时具备地源热泵换热器的作用。目前国内外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能量桩单桩的热力学特性,关于提高桩身导热性、群桩作用下能量桩热力学特性的研究较少。本文应用模型试验和有限元数值模拟的方法,开展模型桩不同材料配合比、不同桩间距、不同工作荷载作用、土体不同含水率时的试验研究。得出
随着国土空间规划和生态文明建设的不断推进,关于生态安全理念下的城市研究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长白山地区作为我国东北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生态环境优越,建设用地稀缺,近些年随着经济社会迅速发展导致生态用地侵占现象严重,生态环境和城镇建设开发之间矛盾不断锐化。在生态安全视角下,如何科学适宜地确定城市发展形式,实现生态保护与发展相协调是尤为必要的。本文以长白山地区为载体,结合景观生态学、人地关系等理论,以生
在当前国家及区域产业发展模式转变已全面铺开的大背景下,产业集聚区作为河南省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与产业承接的重要载体,在推动产业升级与支撑未来发展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焦作市这一资源枯竭型的城市而言,着力于产业发展是实现其转型与提升的必然路径。产业集聚区作为产业的重要空间载体,对于焦作市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对其进行多维度空间绩效的研究与评价,并利用这一空间载体实现综合效益的提升是非常
随着大众旅游时代的兴起,我国的旅游业进入了全新的发展阶段。旅游消费形式从传统的景区观光游览和门票经济向休闲度假、沉浸式体验的方向转变,游客的出行方式由团队游向自驾自助游的方向转变,旅游空间从景区景点旅游向目的地旅游的转变,同时闲暇时间的限制与长距离旅游带来的身心疲劳,使游客对于短时、短途、周边出行的需求不断增长,这一需求的变化正符合我国都市区空间发展向都市边缘地区拓展的重要趋势。但不同于都市核心区
在我国960万平方公里的辽阔土地上,人类的聚落有城市和乡村两种形式,其中乡村聚落是一个独特的元素,由于其自身地理环境和社会经济等特点,乡村聚落的空间形态演变比城市聚落更为复杂。传统聚落是地域性的产物,不同的地理环境使得居民的生活方式不同,随着时间的演变,也就形成了不同的聚落空间形态。我国四川省幅员辽阔,地形复杂,既有川西高原,也有峡谷盆地,也有丘陵平原,早期的少数民族居住者从远方迁徙到四川,为了适
近年来,频发的自然灾害对我国乡村地区造成了严重的损失。受限于经济发展水平,现代防灾建设材料所带来的成本高昂、不可持续且适应性较差等问题对乡村地区的防灾建设造成了巨大挑战。土作为乡村地区最易获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绿色环保的一种材料,在我国古代防灾实践中被广泛应用并传承至今,具有独特的生态智慧。本文以我国黄土资源最为丰富的黄土高原地坑院村落为研究对象,尝试从生态智慧视角,重点研究其土资源防灾策略,旨
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增长,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旅游业发展迅速。但出现了游客行为需求多元化与旅游产品供给不协调、游客消费诉求与旅游商品供给差异化、游客行为路径与旅游项目空间布局相矛盾等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导致了旅游空间效益低下,旅游对区域经济增长拉动能力不足的情况。因此,研究游客的时空行为特征,及其与旅游空间之间的关系,优化旅游空间布局,提升旅游空间品质,是保障区域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课题之一。本文首
随着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诸多现代化的高新区、开发区、软件园、科技园等产业聚集型园区如雨后春笋般建设起来。在更加强调高质量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今天,生态园融合产业因素、居住因素、商业因素、生态因素,依托高新产业的转型升级,形成新的发展模式,因此,生态园具有很大的发展价值。园中高新产业以科学技术为基础,高学历、高素质青年人才是生态园使用的主导群体。再加之近年来,青年员工每天多与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