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次全球金融危机以来,学术界开始重新审视金融发展在经济周期中扮演的角色,反思金融发展对经济周期的影响可能存在的“两面性”。即金融发展虽然能够促进经济增长,但也可能带来新的金融风险进而加剧经济波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金融发展成果显著,银行业规模迅速增长、资本市场持续扩张,金融改革不断推进。那么,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则是,中国的金融发展在经济周期中又是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呢?又或者更进一步地,中国银行业发展、资本市场的扩张以及金融改革的深化,对经济周期会产生怎样的影响?是否存在着“两面性”?基于上述问题,本文在对我国金融与经济波动特征进行描述性分析的基础上,结合转型期中国经济运行的特征,以中国金融发展的不同层面为切入点,从宏观与微观两个角度探究银行业、股票市场和金融改革影响经济周期的渠道及机制。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一对于银行业发展与经济周期,在微观层面的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发现,在新凯恩斯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中引入垄断银行部门会强化金融加速器效应。且在某一限度内,随着银行垄断程度的提高,金融加速器效应不断增强,银行垄断溢价的逆周期行为愈发显著,两者交互作用放大外生冲击,进而加剧经济波动。在宏观区域层面的实证研究发现,银行金融中介规模的增长可以平抑产出波动,但它对产出波动的影响却是非线性的。即贷款总额与GDP比值若超出1.135,其对产出波动的边际影响将为正。然而,中国目前贷款总额与GDP比值已超出阀值,这意味着银行金融中介规模的增长将加剧经济波动。进一步利用构造的银行业效率指标的实证研究表明,银行金融中介规模的增长之所以会加剧产出波动,根源在于其对公与对私资源配置的无效率。在已有研究已经肯定银行业发展的增长效应的基础上,本文研究发现银行业规模的增大会加剧经济波动,进而证实银行业发展对经济周期影响的“两面性”。尽管如此,随着民营银行准入的开放,银行业垄断程度降低,使得垄断银行放大外生冲击的能力将被削弱。二对于股票市场发展与经济周期,在微观行业层面的实证研究表明,股票市场规模和流动性的提高能够有效地促进具有长期资本依赖程度较大、预期收益和成长性较高、技术和经营风险较大等行业特征的上市公司的较快发展。具体而言,股市规模扩大的增长效应强于股市流动性增加;股市发展对高技术、创新型产业的促进作用比对于资本密集型或高附加值、高成长性行业的促进作用更为明显。然而,在宏观国家层面的研究却发现,股权分置改革之后,股市流动性冲击和收益率波动对经济波动的影响越来越显著,且影响的持续时间在变长。本文从微观行业层面为股票市场发展的增长效应提供了新的证据,但在宏观层面的实证分析却发现,股市流动性冲击和收益率波动在短期内对经济波动有着正向影响,从而证实股票市场发展对经济周期影响的“两面性”。三对于金融改革与经济周期,在宏观层面,金融改革表现为金融自由化,而在微观层面,金融改革则表现为金融创新。在宏观区域层面的研究发现,中国的金融自由化对消费波动的影响存在阀值效应。即在其初期,金融自由化可能带来消费波动的加剧,但从长期来看,金融自由化程度的提高将有利于降低消费波动。然而,中国的金融自由化水平较低,金融自由化指数仍未达到12.33的阀值,对消费波动的边际影响仍是正向的。在微观企业层面的实证研究表明,当短期融资券成为企业潜在的融资工具之后,能够利用短期融资券的企业融资成本下降,负债水平增加,投资水平急剧增长,进而加剧企业业绩波动。在已有研究已经肯定中国金融改革的增长效应的基础上,本文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研究发现金融改革可能带来经济波动的加剧,证实了金融改革对经济周期影响的“两面性”。尽管如此,长期来看,随着金融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均衡发展,将有利于经济的稳定。综上所述,本文研究宏观和微观视角相结合,从银行业发展、股票市场发展和金融改革三个层面探讨金融发展对经济周期的影响,不仅在微观行业层面为股票市场发展的增长效应提供了新的证据,更是揭示出当前中国银行业发展、股票市场发展以及金融改革加剧经济波动的事实,从而证实中国金融发展对经济周期影响的“两面性”。即虽然中国的金融发展能够促进经济增长,但会加剧经济波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