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国际合作是国际关系研究中的重要领域。更高水平的国际合作可以更好的解决问题,增进团结。中欧作为重要的两大伙伴、两大力量,总体上的关系因为受到意识形态、所谓人权等问题的影响,经常是起起伏伏。一般而言,在这种并不是很稳定的状态下,双方的合作很容易陷入停滞,但是我们却可以看到,两者的气候合作在长时间内基本稳定,即使是在中欧整体矛盾激化的当下,两者的气候合作仍然能够良性发展。那么,使得中欧气候合作行稳致远的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际合作是国际关系研究中的重要领域。更高水平的国际合作可以更好的解决问题,增进团结。中欧作为重要的两大伙伴、两大力量,总体上的关系因为受到意识形态、所谓人权等问题的影响,经常是起起伏伏。一般而言,在这种并不是很稳定的状态下,双方的合作很容易陷入停滞,但是我们却可以看到,两者的气候合作在长时间内基本稳定,即使是在中欧整体矛盾激化的当下,两者的气候合作仍然能够良性发展。那么,使得中欧气候合作行稳致远的原因有哪些,又是如何起作用的呢?这是本文致力回答的主要问题。为了进一步提升问题分析的科学性,本文提出了一个以内在协调与外在压力为变量的研究假设,认为这两点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中欧的气候合作。为了能够对其进行全面的分析,本文将中欧双方近二十年的合作历程分成了三个阶段,分别是:中欧合作的“蜜月”期(1998年至2005年),中欧合作的挫折期(2006年至2012年)以及中欧合作的动荡期(2013年至2021年)。以总体合作的形势为背景,以这三个阶段中的中欧气候合作为实例,对提出的假设进行验证。第一个阶段,中欧总体关系向好。在气候维度上,欧盟为了增强自身在该领域的全球领导力,选择了与发展中国家走近的战略。而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突出代表,自然成为了欧盟重点合作的对象。前者进一步拉近了与其的距离。外在层面,美国对于气候问题将信将疑,为了保护自身利益而选择退出《京都议定书》,严重阻碍了抑制全球变暖的进程;同时,发展中国家实力逐步上升,在气候治理当中的话语权越来越大,成为了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这些结构性变化助推了中欧气候合作的发展。第二个阶段,中欧总体关系遭受挫折,但双方的气候合作基本稳定,也与内在协调与外在压力有关。第一,虽然欧盟的气候变化治理行为有单边主义倾向,且在哥本哈根会议上达到了顶峰。但其在之后迅速转变,重新支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以及“双轨制”,承诺帮助发展中国家节能减排,并旗帜鲜明的反对美国不负责任的态度。第二,虽然美国奥巴马政府在哥本哈根会议上短暂的与发展中国家的利益相契合,但很快就显露原形:不配合全球气候大会,苛责发展中国家,并且展现出了其极致的傲慢与偏见。两相结合,使得中欧气候合作虽然并没有像前期一样进展迅速,但总体形势保持了稳定。第三个阶段,是中欧气候合作的高峰期。欧盟进一步稳定了政策的目标方向,使中欧之间的内在协调程度显著提高,具体而言,其在提高自身减排标准的同时进一步缓和与中国的关系,过往的单边主义色彩明显减弱。针对双方而言,中欧气候合作的经济互补性显著提升;身份认知也逐渐变得积极,同时合作能力也越来越匹配。这澎湃的内生动力让中欧气候合作得以稳定发展。此外,不可忽视的是,特朗普政府在气候问题上的大幅度倒退,遭到了全世界的反对与指责,在客观上推动了中欧气候合作的进一步深化。在这一分析的基础上,本文得出了基本结论,即内在协调与外在压力的嬗变确实会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国际行为体的合作。内在协调程度越高,外在压力的驱动性越强,双方的合作就进展的较为顺畅。反之则会让合作举步维艰。据此,笔者又对未来进行了展望。主要有以下三点:其一是进一步加强与欧盟的内在协调力度。可在碳排放交易市场、绿色金融以及环境政策等方面加大合作力度。其二是与美国保持合理的距离。受民众认知以及党派政治的影响,美国的气候政策存有较大的不稳定性,与其开展合作的距离值得注意。其三是更加重视发展中国家的地位。站稳发展中国家的减排立场其实就是在维护中国自身的利益,中方之前已经付出了大量的努力,未来可进一步增强阵营内部的团结性,实现用一个声音说话。因此,气候领域中内在协调与外在压力的不断变化,使中欧的气候合作能够在某种程度上独立于整体关系,造就独特的合作现象。
其他文献
劳动争议仲裁机构在处理争议案件的过程中出具的仲裁文书有很多种类型,仲裁文书的类型不同,其生效的时间也不同。已经生效的仲裁文书确有错误的需要救济途径进行纠正,特别是生效的裁决书、调解书、决定书、不予受理通知书等与当事人实体权利密切相关的仲裁文书,这些文书能否得到纠正直接影响着仲裁活动的公正性和权威性。理论中就生效劳动争议仲裁文书救济途径进行了探讨,总结起来共有两种救济途径,分别为内部监督救济途径和外
随着《民法典》的颁布与实施,我国确立了意定居住权的居住权制度。该制度的设立方式包括以合同方式设立和以遗嘱方式设立。但是近一年多以来,在司法实践中大量出现了法官以判决的方式设立居住权的情况,即本文所称裁判居住权。笔者基于《民法典》的大背景下,以解释论的角度对裁判居住权的一系列问题进行了分析与研究。通过对司法数据的整理,笔者列举了3个当事人之间具有不同身份关系的裁判居住权典型案件。通过对案件的解读,对
由于当时社会现实条件和立法技术条件的限制,我国《合同法》审议通过时未保留情势变更。但理论上,一直对其法律适用进行研究。为满足社会的现实需求,最高人民法院以司法解释的形式在《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二)》(以下简称“《合同法司法解释二》”)第26条对情势变更作出了规定,但在适用中遭受了很多批评。《民法典》合同编第533条正式规定情势变更,并对其进行修订。至此,不宜再认为情势变
全钒液流电池电解液为单一钒元素各价态离子的电解质溶液,避免了不同元素离子通过膜渗透产生的交叉污染,电池循环次数高,使用寿命长。全钒液流电池非常适合电站削峰填谷、新能源发电储能和偏远地区供电等。但受钒离子溶解度的限制,全钒液流电池电解液浓度相对较低,导致电池能量密度较低、电解液储罐体积大,钒电池更适用于静态储能系统,而较难应用于电动汽车、电子产品等领域,而电解液成本高也限制了其大规模商业化应用。本工
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创新驱动的发展模式是实现高质量经济的必然选择。随着工业4.0和数字经济蓬勃发展,必须推动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与实体经济的融合,创造新增长点,形成新发展动力。作为当前国际产业竞争新阶段的关键领域之一,新一代信息技术是未来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方向,对促进社会全面发展至关重要。“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未来一段时间内既要加快发展诸如大数据、人
英语写作作为考察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一项重要输出技能,一直困扰着大多数的初中英语学习者。初中英语写作教学目前主要存在以下问题:输入与输出不平衡;学生缺乏写作兴趣;教学评价单一。针对这些问题,本研究将以文秋芳教授为代表的中国学者所构建的产出导向法应用于初中英语写作教学中,尝试解决初中英语写作中所存在的问题。本研究在详细了解国内外英语写作教学现状以及产出导向法理论体系后,将产出导向法应用于重庆市某中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现代公司制度得到长足发展,作为股东行权方式之一的股东代理权征集也进入人们的视野,并在股权结构分散的上市公司中得到广泛适用,其对保护中小股东行使股东权利,促进公司治理具有重要的制度价值。在发达国家和地区,代理权征集多被称为“委托书征集”、“表决权征集”。在我国新《证券法》实施之后,多表述为“代理权征集”。这种机制是指征集人为实现特定目的,公
近几年雾霾天气频发,室内空气质量不但受建筑、装饰装修材料的影响,也受到室外大气环境的双重影响,引起大众对室内空气净化方法、净化效果的广泛关注。本文通过分析室内空气污染物的特征、空气净化的原理,对被动式空气净化材料的测试方法进行比较,详细阐释几个标准的异同点,提出现有标准的不足,对以后开展被动式室内空气净化材料标准的制修订工作提供依据。
合同法理论根据时间因素之于给付内容和范围的作用的不同将合同分为继续性合同与一时性合同。伴随着交易关系愈发复杂,继续性合同类型也在不断扩张。继续性合同具有总给付范围不确定、给付行为会随时间发展而延续、给付内容不可损耗的特点。正是基于这些特点,继续性合同的履行过程必定伴随着不确定的风险。如果不对继续性合同进行限制,合同期限越长,风险的不均衡就会越大,这会过分地限制当事人的自由,阻塞交易往来活跃带来的社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高中英语课程目标更加强调学生语言综合能力的培养。听力作为语言输入的重要方式,对学生整体英语语言能力的提高起着关键性的影响。如何激发学生英语听力动机,提高英语听力水平,成为广大教师及研究者关注的重点内容。然而,笔者通过查阅资料及听课调研,发现高中英语听力教学中仍存在着诸多问题,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英语听力技能的发展。本研究以湘潭某中学高二一个班的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行动研究法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