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脑卒中在目前人类社会众多致死疾病之中排名前三,而急性脑梗死(Acute cerebral infrarction,ACI)是其中最为常见的类型,在脑卒中患者中的占比达到了 3/4。我国急性脑梗死的发病率随着中国老龄化社会的发展也出现了明显上升的趋势。该病存活的患者常遗留严重肢体残疾甚至瘫痪。因此,最大程度地促进脑梗死偏瘫患者肢体功能的恢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让患者告别轮椅,重拾生活的信心,从而回归社会的学习、工作岗位对家庭和社会各界均具有重要的意义。电针广泛应用于脑梗死后功能障碍的康复治疗,然而,其作用机制尚不完全清晰。免疫应答与炎症反应是脑梗死发生发展的重要病理过程。电针能否通过调控免疫应答及炎症反应而促进脑梗死后神经功能修复,目前相关研究报道较少见,有待进一步探索。目的:本研究观察电针任督脉对ACI患者NIHSS评分、MBI评分、mRS评分的影响,明确电针任督脉对ACI患者神经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疾病残损程度的影响,并检测不同时间点患者血清免疫补体C3、C4及炎症反应蛋白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水平,探讨电针治疗前后ACI患者C3、C4及hs-CRP水平的变化,分析其水平变化与病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及与预后的关系,从免疫应答和炎症角度初步研究电针任督脉治疗ACI的机理,为临床选择电针任督脉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提供新的科学依据。方法:①纳入86例在2018年3月~2019年1月于佛山市中医院脑病科住院且在发病3天之内的ACI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电针组(常规基础治疗+电针)43例、对照组(常规基础治疗)43例:另选匹配同期年龄的健康体检者30例,作为空白对照;②治疗前进行NIHSS、MBI、mRS评分;检测免疫补体C3、C4及炎症反应蛋白hs-CRP水平:③治疗后(第10d)再次进行NIHSS、MBI、mRS评分;治疗中(第5d)、治疗后(第10d)检测免疫补体C3、C4及炎症反应蛋白hs-CRP水平;④治疗结束后30天随访MBI评分、mRS评分;⑤收集汇总数据,用SPSS 22.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在神经功能评分方面:治疗前两组患者的NIHSS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的NIHSS评分均降低,差异有显著性(P<0.01);治疗后电针组患者NIH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且有显著性差异(P<0.01)。2.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方面,电针组、对照组患者治疗前MBI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随访30天MBI评分均明显增高,差异有显著性(P<0.01);电针组患者治疗后MBI评分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随访30天时,电针组患者MBI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3.在病残损程度方面:电针组、对照组患者治疗前mRS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随访30天mRS评分均降低,差异有显著性(P<0.01);电针组患者治疗后mRS评分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出院第30天随访时,电针组患者mR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4.ACI患者在急性期(治疗前)的血清补体C3、C4水平低于正常健康人群,两者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而炎症反应蛋白hs-CRP水平高于正常健康人群,差异有显著性(P<0.01)。5.治疗前,电针组、对照组患者补体C3水平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补体C3水平均明显上升,差异有显著性(P<0.01);治疗后电针组患者补体C3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6.治疗前,电针组、对照组患者补体C4水平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补体C4水平均明显上升,差异有显著性(P<0.01);治疗后电针组患者补体C4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7.治疗前,电针组、对照组患者炎症反应蛋白hs-CRP水平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hs-CRP水平均明显下降,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后电针组患者hs-CRP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8.ACI患者血清C3、C4水平与hs-CRP水平有显著相关性(P<0.05),其中C3水平与hs-CRP水平呈显著负相关(r=-0.235,P=0.043<0.05),C4水平与hs-CRP水平相关性不显著(r=-0.194,P=0.094>0.05)。9.ACI患者血清C3、C4、hs-CRP水平与NIHSS评分有显著相关性(P=0.000<0.01),其中血清C3水平与NIHSS评分呈显著负相关(r=-0.388,P=0.000<0.01),C4水平与NIHSS评分相关性不显著(r=-0.075,P=0.460>0.05),hs-CRP水平与NIHSS评分呈显著正相关(r=0.313,P=0.004<0.01)。10.ACI患者血清C3、C4、hs-CRP水平与MBI评分均无显著相关性(P>0.05),NIHSS评分与MBI评分呈显著负相关(r=-0.678,P=0.000<0.01)。11.ACI患者血清C3、C4、hs-CRP水平与mRS评分均无显著相关性(P>0.05),NIHSS评分与mRS评分呈显著正相关(r=0.804,P=0.002<0.01)。结论:1.常规基础治疗,辅以电针任督脉治疗可以减轻ACI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提高其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与社会独立生存质量(减轻残疾程度),且在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社会独立能力的远期疗效方面较单纯常规基础治疗有明显优势。2.常规基础治疗,辅以电针任督脉治疗可上调ACI患者血清中的补体C3、C4 7水平和下调炎症反应蛋白hs-CRP水平,其效果优于单纯常规基础治疗。3.免疫及炎症反应参与了 ACI的病理过程,在其发生发展过程中可能伴随着补体C3、C4的消耗及炎症反应蛋白hs-CRP的上升。4.补体C3、C4与炎症反应蛋白hs-CRP之间可能存在在某种互相关联的免疫及炎症反应过程,补体系统的激活参与了急性脑梗死病生理过程,并有利于促进神经功能的修复,hs-CRP的代表的炎症水平可作为反映脑梗死严重程度的客观指标。5.电针任督脉减轻ACI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社会独立能力的机制可能与其上调补体C3、C4水平和下调炎症反应蛋白hs-CRP水平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