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调查分析住院新生儿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发生情况和相关危险因素,检测部分中性粒细胞表面分子的表达水平,对新生儿中性粒细胞功能做出初步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2019年5月1日至10月31日期间发生中性粒细胞减少的296例病例的临床资料,根据胎龄(胎龄<34周、34周≤胎龄<37周、胎龄≥37周)分为3组即组1、组2、组3,根据出生体重(体重<1500g、1500g≤体重<2500g、2500g≤体重<4000g、体重≥4000g)分为4组即组1、组2、组3、组4,根据中性粒细胞减少程度分为轻、中、重度中性粒细胞减少。比较不同胎龄及出生体重组别间新生儿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发生率、减少程度、发生日龄的差异。选取同期住院资料完整的未发生中性粒细胞减少的患儿为对照组进行相关危险因素分析,包括早产、性别、低出生体重、妊娠期高血压/子痫前期、糖尿病、羊水污染、窒息、生产方式、胎膜早破、脓毒症、NEC共十二类因素。将有意义的单因素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运用流式细胞术对排除感染的新生儿和儿童中性粒细胞CD162、CXCR2、CXCR4进行测定,比较新生儿和儿童的表达差异。结果:1.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发生率:住院新生儿中性粒细胞减少发生率为12.97%;早产儿和足月儿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发生率分别为17.88%、11.46%,两组间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婴和女婴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发生率分别为13.81%、11.95%,男女间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胎龄分组可见组1、组2、组3发生率分别为36%、9.12%、11.46%,三组间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两比较,组1与组2、组3之间均有显著性差异(P均<0.001);通过出生体重分组可见组1、组2、组3、组4发生率分别为52.46%、16.76%、11.10%、9.82%,四组间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两比较,组1与组2、组3、组4,组2与组3之间均有显著性差异(P均<0.001)。2.中性粒细胞减少的程度:通过中性粒细胞减少程度及胎龄分组后可见轻度减少患儿共223例,各胎龄组分别为46例、26例、151例,中度减少患儿共70例,各胎龄组分别为17例、5例、48例,重度减少患儿共3例,各胎龄组分别为0例、2例、1例,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发生日龄:中性粒细胞减少发生的中位日龄为23天,通过胎龄分组可见组1、组2、组3发生日龄中位数分别为24天、17天、24天,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出生体重分组可见组1、组2、组3、组4发生日龄中位数分别为28.5天、21天、24天、25.5天,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危险因素分析: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低出生体重、剖宫产、羊水污染、脓毒症、NEC与中性粒细胞减少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显示低出生体重(OR2.330,95%CI1.469-3.697,P<0.001)、脓毒症(OR1.850,95%CI1.020-3.356,P<0.05)是新生儿中性粒细胞减少的独立危险因素。5.中性粒细胞表面CD162、CXCR2、CXCR4表达水平:共收集非感染时血液样本59例,其中新生儿39例,儿童20例,新生儿中性粒细胞表面CXCR4的表达水平低于儿童,CXCR2的表达水平高于儿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CD162的表达水平在新生儿和儿童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将新生儿根据胎龄分组可见CD162在三组间表达不全相同,胎龄越小,表达程度越低,两两比较,结果显示其在组1和组3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XCR2、CXCR4三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住院新生儿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发生率为12.97%。早产儿相比足月儿更容易发生中性粒细胞减少,胎龄越小、体重越低,发生概率越大,低出生体重、脓毒症是新生儿中性粒细胞减少的独立危险因素。2.新生儿中性粒细胞表面CXCR4的表达水平低于儿童,CXCR2的表达水平高于儿童。3.早产儿中性粒细胞表面选择素家族CD162的表达水平低于足月儿,胎龄减小,表达水平越低,可能是早产儿更容易发生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