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显理论视角下的2012年美国总统辩论语篇分析

来源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obaodong20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随着文化交流和大众媒体的迅速发展,关注社会进程和政治发展的公共话语逐渐的渗透到寻常百姓的生活当中并且影响着他们的行为和意识形态,政治演讲/辩论正是这样的一种公共话语。作为一种特殊形式的大众语篇,政治演讲近年来已受到语言学方面的广泛关注。  对于政治演讲及辩论的语篇分析,研究学者多采用批评语篇分析作为研究工具。但是,批评语篇分析无法揭示语篇信息突出的内在的认知组织机制。且Langacker(2001)指出认知语法与语篇分析之间存在一种自然的、内在的关系,完全可在认知语法的理论框架中对语篇做出适当解释,近年来尝试用认知方法对语篇进行分析成为重要的趋势。  本文主要运用认知语言学的突显理论分析2012年美国总统三次电视辩论。研究者对语篇的分析多从系统功能语法的视角出发,而本文则是以认知语言学的突显为理论背景,突出了认知突显的优越性,并将语义信息视为语言研究的出发点和重点,以语义来描写语法,从认知的角度诠释政治语篇的突显,诠释意识形态如何影响语言的运用,语言如何为意识形态服务并强化特定的意识形态。本文不仅将对于认知突显的研究多集中在词汇和句子层面,并且从侧面和基体、射体和界标以及图形背景理论的角度分析语篇突显,进而还将认知突显的分析进一步扩展到语篇的层面,研究语篇信息突显的认知突显机制。而从一种认知语言学理论的角度分析政治语篇当中的美国总统电视辩论,是对政治语篇分析方法的补充。用认知手段分析非文学语篇还处于起步阶段,而本文用突显理论分析政治语篇将是是认知语言学对非文学语篇分析的又一次尝试。
其他文献
词汇教学是英语学习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据估计,在英语词汇中同义词的比例可达到60%以上。能否根据不同环境及场合的需要,正确选择和运用同义词,对于英语学习者来说也是彰显其
拉尔夫·艾里森被誉为二战后美国最有影响的黑人作家之一。他唯一的一部巨作《无形人》一经出版即引起国内外评论界的高度关注。评论家从多种角度解读评价此小说,如小说的写
  本论文就真实世界、镜像世界是否存在的问题展开讨论,目的是要说明我们关于隐喻非对称性的分析、探讨都是在隐喻是镜像世界的一部分的前提下进行的。而接下来关于人类认知
习语是语言的高度浓缩,是语言发展的结晶。英语和汉语是世界上拥有使用者最多的两种语言,它们都拥有大量的习语。习语所承载的文化信息涵盖了大量的文化特征与文化背景,同时
《易经》思想玄妙精深,荟萃着中国文化的各个方面,对中国几千年的文明进程产生着重大而又深远的影响。自17世纪在西方传播以来,吸引着无数的学者从不同视角探讨、诠释其中的
自1911年至二战结束,英国侦探小说巨匠频出,佳作不断,侦探小说创作出现了空前繁荣的局面,这就是所谓的英国古典式侦探小说的黄金时代。古典式侦探小说的黄金时代是侦探小说发展史
本文在综述了国外研究成就的基础上,对75名师范大学英语专业一年级的学生做了一个三因素的语音测试实验,主要考察了外语学习起始年龄以及中国学生学习语音的两种主要输入方式:听
  本文主要是从阐释学的角度来研究译者的主体性。阐释学作为文本分析的方法,其意是解释、阐释。同时也是一种理解的艺术形式和揭示隐含意义的过程。翻译时,因翻译的前提是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