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冬枣为试材,研究了采前1g/L壳聚糖(CTS)、1mmol/L和0.5mmol/L2,6-二氯异烟酸(INA)喷施处理以及采后0.5KJ/m2和1.0KJ/m2剂量短波紫外线(UV-C)照射处理、0℃下贮藏、对果实贮藏品质及抗病性的影响,深入探讨了这些处理提高冬枣果实抗病性和改善贮藏品质的可能机制,研究结果如下:
0.5kJ/m2~1kJ/m2的UV-C处理显著促进了果实的着色、抑制冬枣的发病,其中0.5kJ/m2剂量的紫外处理效果最明显,提前转红12天,转红率比对照组提前20天达到100%,推迟发病6天。不同剂量的UV-C处理对冬枣贮藏品质的影响不同。贮藏结束时,1kJ/m2UV-C处理冬枣的总糖和Vc含量较对照高,而酸含量较对照低,枣果品质提高;0.5kJ/m2UV-C处理的糖和Vc含量与对照相近,酸度高于对照。UV-C处理组冬枣中PAL、POD、PPO、几丁质酶及β-3-1,3-葡聚糖酶的活性得到了显著的提高,与对照差别最大时,分别为对照组的6.42倍、2.23倍、5.06倍、4.22倍及4.99倍;黄酮及花青素的含量也得到了提高,但多酚含量影响不明显,表明不同UV-C处理对冬枣采后次生代谢的影响不同。
1g/LCTS处理促进了果实的着色,转红率比对照组提前15天达到50%,对冬枣贮期发病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推迟发病6天;提高了枣果实中总酚和花青素的含量,且显著增加了贮藏前期冬枣的类黄酮含量;显著提高了冬枣PAL、POD、PPO及β-1,3-葡聚糖酶的活性,与对照组差别最大时,分别为对照组的3.19倍、4.46倍、3.6倍及3.38倍,对几丁质酶活性有一定影响但不明显;另外,CTS处理加速了冬枣中总糖和总酸的代谢,对Vc含量影响不大。
采前喷施0.5mmol/L~1mmol/LINA处理显著降低了贮期枣果发病率,发病率达50%的时间显著推迟15天,且促进了冬枣果实的转红,转红率比对照组提前20天达到100%;1mmol/LINA处理保持了冬枣中总酸的含量,延缓了总糖的代谢,同时,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冬枣中PG的活性,保持了冬枣的硬度,说明INA处理延缓了冬枣果实的成熟代谢;另外,INA处理提高了冬枣PAL、POD、几丁质酶及β-1,3-葡聚糖酶的活性。处理组各酶的活性最高分别为对照组的3.18倍、2.49倍、1.91倍及1.82倍,增加了多酚、黄酮及花青素的含量,最高分别为对照组的1.33倍、1.69倍及1.35倍,表明1mmol/LINA浓度对冬枣果实次生代谢有较好的诱导作用。
比较不同处理对冬枣贮藏品质及抗病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mmol/LINA处理对果实着色的促进作用及对发病的抑制作最明显,说明在所选择的诱导剂及处理浓度中,1mmol/LINA处理是最优方法。
对三种处理果实的PAL进行分离纯化及SDS-PAGE分析表明,1mmol/LINA处理组冬枣的蛋白含量最高,为0.533mg/g,电泳条带颜色最深,最宽,说明采前1mmol/LINA处理明显地诱导了冬枣果实中PAL基因的表达,提高了PAL的含量;UV-C及CTS处理组对PAL基因表达的影响不明显。试验获得PAL的亚基分子量约为73.72KDa,推算冬枣PAL全酶的分子量为295KD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