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主体间性已成为翻译研究中的热门话题。本文试图将主体间性的理论应用于一个具体的翻译活动—小说对话翻译。本文除了引言和结论部分,共分为三章。引言部分介绍了作者选择这一主题的意图和文章的基本框架。第一章简要回顾了西方哲学中的主体间性理论。众所周知,主体间性首先由胡塞尔在现象学中提出,并在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和迦达默尔的哲学阐释学中得到发展,最后在哈贝马斯的交往行动理论中更趋完善。主体间性的发展经历了三个不同的阶段,其侧重点亦有所不同。人们往往将其表述为胡塞尔现象学中的认识论主体间性,海德格尔存在主义和迦达默尔哲学阐释学的本体论主体间性和哈贝马斯交往行动理论的社会性主体间性。第二章试图将哲学中的主体间性理论应用到翻译研究中去。通过对翻译研究的历史进行考察,我们不难发现翻译研究中有三大范式,且每一种范式的研究方向都是从一个中心转向另一个中心。研究者关注的焦点是翻译中的某一个主体要素。在主体间性理论的烛照下,我们可以将翻译的主体定义为译者,作者,读者和文中的人物。主体间性表示相互关联的各主体之间的相互交流和影响,并且承认每一个主体自身的主体性。在这个基础上,可以将主体间的相互作用和对话放在一个具体的翻译活动—小说对话翻译中进行考察。第三章研究了主体间性在小说对话翻译中的体现。小说对话往往被定义为人物之间的对话和人物的独白这样两种类型。通过对以往的小说对话翻译的研究,可以发现其中的不少理论从各个不同的角度考察了小说对话翻译,但都不够系统,全面。然而在主体间性理论的指导下,我们则可以将小说对话翻译的主体定义为译者,作者,读者和对话中的人物。在理解了谁是小说对话翻译的主体后,我们就能进一步地研究各个主体间的相互作用和对话。通过小说对话以及翻译小说对话特点的研究,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即译者主体和作者主体的主体间性,译者主体和读者主体以及译者主体和文中人物主体的主体间性均可在具体人物之间的对话和人物的独白这两种对话类型的翻译中得到体现。结论部分指出主体间性是主体性的必要补充,翻译中的所有主体都处于平等的地位,不过分强调某一个主体。主体间性与主体性相互关联,相互依存,主体间性的哲学理论将帮助小说对话翻译研究有坚实的哲学基础和全面的视角。因此,我们完全有理由期待主体间性理论能够运用到翻译研究的各个分支中去,从而使我们的翻译研究更加深刻和更具有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