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经济环境的不断复杂多变,企业面临的不确定性因素逐渐增多,资产减值会计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资产减值会计以会计稳健性的思想为出发点,其目的在于剔除资产中的不真实信息,从而使资产信息更加公允,可信。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企业往往利用资产减值进行利润操纵从而实现其盈余管理的目的。为了减少企业通过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的行为,我国于2006年颁布了新的会计准则,准则对资产减值的计提行为进行了具体说明,同时对于非流动资产的减值作出了一旦计提以后不得转回的硬性规定。新准则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但是有学者认为企业仍然可以通过流动资产进行盈余管理。企业之所以能够利用资产的减值行为进行盈余管理,主要是因为准则在资产减值计量方面仍然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对现金流量估计的操作方法,减值计提比例确定等问题没有给出明确的规定。本文以资产减值计量为研究对象,首先对资产减值的相关概念以及理论基础进行分析研究,为下文打下理论基础。其次,通过对我国资产减值计量规范的分析,发现准则中没有为企业提供一套明确的现金流量估计的操作方法等问题。然后,针对上市公司的资产减值计量情况进行了数据整理与分析,经过分析发现目前我国资产减值计量过程中,企业使用的计量方法与计量标准存在较大的差异,缺乏可比性。最后,针对资产减值规范与计量现状中的不足之处提出改进措施。第一,明确应收账款重大金额判断标准。第二,利用银行数据确定应收账款可收回金额。第三,将资产减值计量中所涉及的风险因素划分为两大类,即内部因素与外部因素。内部因素通过企业估计在现金流量中加以反映,外部因素通过市场同类资产的推导在折现率中反映,以此加强数据的可靠性。第四,引入肯定当量法来计算资产可收回金额,将期望现金流法进行改进,以往年历史实际发生金额与当年估计金额的比例来确定肯定当量系数,并以此确定未来现金流量从而加强了数据的可验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