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菜蛾对多杀菌素抗性的初步研究

来源 :南京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len6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是十字花科植物的重要害虫之一,主要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估算每年防治费用高达10亿美元。在生产上大量地、频繁地用药,使它对多种常规杀虫剂产生抗药性,已成为抗药性发展最为严重的害虫之一。多杀菌素(Spinosad)是新型大环内酯类化合物,对抗性小菜蛾具有良好的防效。本文通过筛选抗多杀菌素小菜蛾品系,对其抗性现实遗传力、抗性遗传方式、相对适合度、交互抗性和生化机理进行了初步研究,力求为抗性治理提供科学依据。1小菜蛾对多杀菌素的抗性筛选用多杀菌素对采自广东深圳小菜蛾种群(SZ)在室内进行抗性筛选,经过26代筛选,获得一个中等抗性水平的品系(SZ-Spin)。SZ-Spin抗性品系与PHI-S敏感品系相比具有60.7倍抗性。抗性发展分为4个阶段,呈现阶梯式上升的过程。在筛选过程中,小菜蛾对多杀菌素平均抗性现实遗传力较低(0.09),推算小菜蛾对多杀菌素的抗性提高10倍需要15-33代的筛选,表明如果在田间合理使用多杀菌素,小菜蛾对其产生抗性的速度较慢。2小菜蛾对多杀菌素的抗性遗传方式及相对适合度研究将小菜蛾PHI-S敏感品系和抗多杀菌素品系SZ-Spin进行正反交,分析了小菜蛾对多杀菌素的抗性遗传方式。结果表明,小菜蛾对多杀菌素的抗性为常染色体遗传,正、反交后代的显性度D值分别为-0.11和-0.04,抗性呈不完全隐性遗传。比较小菜蛾抗多杀菌素品系SZ-Spin和对照品系SZ的生长发育和繁殖特征的结果表明,抗性品系的幼虫孵化率降低、蛹重减轻、羽化率下降、成虫产卵量减少。抗性品系SZ-Spin在繁殖和生长发育上存在明显的生存劣势,抗性品系相对适合度为0.49。3小菜蛾抗多杀菌素品系的交互抗性研究与对照品系SZ相比,在室内用多杀菌素筛选获得的抗性品系SZ-Spin对多杀菌素的抗性上升了22.4倍,该抗性品系对阿维菌素、氟虫腈、杀虫单、茚虫威和虫螨腈的抗性并没有明显上升。该结果表明,抗多杀菌素的小菜蛾与这几种杀虫剂之间没有交互抗性,在生产上可以合理轮用或混用这些杀虫剂,以延长多杀菌素的使用寿命。4小菜蛾对多杀菌素抗性的生化机制比较了小菜蛾抗多杀菌素品系(SZ-Spin)、对照种群(SZ)和敏感品系(PHI-S)多功能氧化酶(MFO)、酯酶(EST)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活性(GST)的活性。结果表明,抗性品系和对照品系的MFO和GST活性显著高于敏感品系,但抗性品系和对照品系不存在显著差异。在EST活性测定中,三者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说明小菜蛾对多杀菌素的抗性可能与靶标不敏感性有关,而解毒代谢增强可能不重要。
其他文献
双斑截尾寄蝇Nemorilla maculosa Meigen属双翅目Diptera,寄蝇科Tachinidae,是草地螟及其他小蛾类昆虫的重要寄生性天敌,在自然状态下对草地螟有很强的控制作用。本论文主要
油菜菌核病是我国油菜主要产区的重要病害,严重影响着油菜生产,目前防治菌核病的药剂主要是以多菌灵为主的苯并咪唑类杀菌剂。苯并咪唑类杀菌剂主要通过与病原菌β-微管蛋白
建立在传统文化基础之上的文人画,由于文化背景的变易,已经陷入文化缺氧的困境,并影响到自身的生存与发展。本文分析了出现困境的原因,指明了走出困境的出路,对文人画的继承
本文从食物链关系出发,研究了转 Cry1Ab 杀虫蛋白基因抗虫玉米对非靶标害虫--玉米蚜及其捕食性天敌—龟纹瓢虫的影响,并用 ELISA 方法对取食 Bt 玉米的玉米蚜和直接取食转Bt
许多植物促生细菌中含有1-氨基环丙烷-1-羧酸(ACC)脱氨酶基因(acdS)。已有报道认为含有acaS的细菌,在植物种子表面或根部定殖时可将种子或根部分泌的ACC分解为α-丁酮酸和氨,从
《说文解字》不仅是我国第一部字书,也是中国上古社会的一部百科全书,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本文采用定量统计的方法,对《说文解字.虫部》字153个汉字的意义进行了考察,
由Xanthomonas oryzae pv.oryzae引起的水稻白叶枯病是我国水稻的三大病害之一。本研究从交叉保护理论角度出发,利用从本实验室筛选到的弱毒菌株,研究其诱导效果及作用机制,为所
本文于2004~2007年对牡丹(Paeonia suffruticosa Andr)根部和根际土壤中的寄生线虫进行了系统的分类研究。 研究中主要采用淘洗-过筛-重糖离心法分离植物根际标样中的线虫,
害虫为害是影响蔬菜高效、优质、安全生产的重要问题。目前的蔬菜害虫治理中存在很多突出问题。由于对化学农药的过分依赖,导致菜田化学农药滥用普遍,害虫抗药性发展迅速,环
将供试的30个核盘菌菌株(Sclerotinia)进行菌丝生长速度、菌核产量等生物学特性和致病力的测定,结果表明核盘菌(S. sclerotinia)不同菌株菌丝的生长速度、菌核产量、致病力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