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药物与生物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在医学、药学及生物学等领域具有重要的意义,药物只有通过与人体内的各种功能蛋白,DNA以及细胞膜等的相互作用作用才能够发挥它的药理药效作用。电化学方法研究相互作用已经有了大量的报道,但是主要集中在研究金属离子与生物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本文将通过对有机药物分子电化学性质以及它与主体和生物分子作用后的电化学性质变化的比较研究,确定他们之间作用的大小,作用方式以及结合位点数等。由于本研究的基本原理是基于电活性分子相互作用前后扩散系数变化来测定相互作用的,因而控制影响扩散系数的因素至关重要。针对各种主体和生物分子对溶液粘度的不同影响这一事实,本文首先建立了一个主体分子对溶液体系粘度没有影响或者它的影响可以忽略的研究主体分子与药物分子相互作用的实验模型,并且利用该实验模型研究了氯苯那敏与β-环糊精(β-CD)的相互作用。本文详细研究了氯苯那敏在悬汞电极上的电化学性质,并探讨了它在β-CD存在时的电化学性质变化,确定了利用电化学方法研究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的可行性。实验假定了氯苯那敏与β-CD的结合比为1:1,测得它们之间的结合常数为2.83×102 。蛋白质是一种高粘度的物质,针对这种情况,建立了在高粘度影响下研究蛋白质与药物分子相互作用的实验模型,并研究芦荟大黄素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以及在模拟生理条件下对乙酰氨基酚与人血清白蛋白(HSA)和BSA的相互作用。实验首先详细讨论了血清白蛋白的电化学性质,发现在实验条件下,血清白蛋白不具有电活性。在芦荟大黄素电活性最强的条件下,芦荟大黄素与BSA作用形成一种非电活性的超分子,它们之间的结合比为1:1,结合常数K=2.39×104。由于药物药效的发挥是在人体进行的,因此在人体生理条件下,研究扑热息痛与BSA和HSA之间的相互作用发现,它们都形成2:1的结合,结合常数分别为:KBSA=2.99×109,KHSA=9.14×109,这说明了它们生物功能的相似性。通过对药物与主体和生物分子相互作用的研究,建立了实验模型,为电化学方法相互作用研究提供了实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