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明末佛教界形成一种统合经、律、论、禅、净的的热潮,在这种包容一切思想的影响下,明末佛教界在教内有“禅净一致”、“禅教一致”,在教外则融摄儒、道于佛教,向外扩张,借儒扬佛。憨山所处的晚明时期,也是以参禅和念佛为主要修行法门的时代,更是一个积极会通禅净的时代,对憨山大师而言,“唯心净土”思想正是沟通两者的重要础石。憨山的三教融合思想主张“教三道一”,即宗教为儒、释、道三家,但道理是一个一“二圣之学,与佛相须而为用”。憨山的思想旨在打通教内教外的种种藩篱,其根本原理就在于此“一心”之内,他以“一心”为贯穿三教关系的价值判断,认为三教之异是在唯一“真心”的融摄之下的缘起变现。憨山整合三教的理论基础是唯心识观,唯心识观是作为晚明融合思想的需要而形成的一种观法,是“真心随缘”的思想与《起信论》一心开二门思想的结合运用。憨山的思想以“融合”为主要特征,且实修与经教相结合,可说是憨山思想的一大特色。在晚明之际,憨山更多的考虑的是佛教思想的入世性、可行性,所以憨山在讨论佛教经典的同时,把视野投向三教融合的广阔领域,向往一种可解决现实忧虑的文化精神。憨山最终把解决问题的方法归结在三教融合的现实层面,以一句众所周知的“不知春秋,不能涉世;不知老庄,不能忘世;不参禅,不能出世”来评判三教,三教的功能在憨山眼里而言是整体的统一,三教之间即可落实到日常生活的日用之间,也可逍遥于精神境界自成气象,在现实之间游离于游刃有余,张弛有度,这是憨山为明末的现实问题给出的最佳答案。这篇论文的核心就在于讨论憨山融合三教的方法、义理、以及价值判断。憨山对三教的价值判断无疑是被广大世人所接受的,也正是因为如此,在晚明之际才有大批的文人居士,出入于佛老,给佛教的复兴带来了契机。在判教立场上,天台宗对于中国儒道二教的安顿上,在于承认儒道二家为世间法,可视为佛陀教法中的一环。但天台智者大师最终仍判定佛教为“非毕竟之治”,仍然有世间与出世间的区别。憨山的论法较传统哲学的特别之处在于不将儒道与佛学作明显的区分,以“凡夫著欲,二乘离欲,菩萨不断贪欲”模糊了“世间”与“出世间”的区别。憨山的判教重点放在人、天、声闻、缘觉、菩萨五乘的修行次第上,认为人、天、声闻、缘觉、菩萨皆为成佛的必经之段,舍人乘无以至天乘、乃至菩萨乘、佛乘。憨山的判教把儒道二家纳入其中,认为儒道亦属佛教体系内的近修阶位。憨山大师的三教会通思想以《观老庄影响论》最具代表性,在这篇论中,憨山继承宗密的判教方法,判三教为五乘(人乘、天乘、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憨山更从教内经典《楞严》、《华严》、《法华》诸经来印证,以经证教,支持自己的判教系统。从判教立场而言,憨山判教的视角不是平等的看待三教,而是以佛教视角来检点儒道二家思想。憨山的会通以承认三教教法之不同为前提,主要从三教之“心”识观念的不同来分判三教,如此一来,三教之间的差异虽在,但所重视者都在于改变人的内心,期望人能觉悟自己本有之心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