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清代的货币制度虽是银钱并行,但制钱的铸造与流通更能反映出一个地区政治、经济的发展水平。清初,直隶省曾设施过蓟镇、宣府、密云三个铸钱局铸造制钱,它们对经济的回复、边关的稳定奠定了基础。雍正年间规定了一省一局的原则后,直隶省设置了宝直局,并在乾隆十二年(1747)九月初七日在保定府正式开铸,历经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一直到到光绪二十五年(1899)撤局,共一百五十余年,所铸钱不下五百万串。宝直局从开局至道光九年(1829),八十二年间停炉不多,基本上年年按卯鼓铸,共铸制钱四百四十二万余串,为平衡银钱比价、促进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此期间,日本洋铜的进口虽然逐渐减少,但在宝直局所需铜源优先拨给的情况下,宝直局的铜源是有保障的。咸丰年间,由于战争等原因,宝直局所需铜源不足,又由于严重的财政危机,宝直局开始铸造虚值大钱,此外直隶省还开设宝德局、宝蓟局以及在正定、大名等地铸钱。由于管理混乱、铸造不精、当值过高、私铸私销等,大钱行使不畅,咸丰九年(1859),直隶省陆续裁撤官炉,铜铁大钱皆停铸。同治、光绪年间铸钱不多,由于铜源极度缺乏,铜价上涨,光绪二十五年(1899)宝直局撤局。本文首先回顾了宝直局开局前直隶省的三个铸钱局,然后以宝直局的开局至撤局为主线,考证了宝直局的首铸年份,按朝代顺序推算整理了各朝的铸造数量,并详细介绍了咸丰朝铸造大钱情况。第四章介绍了宝直局内部的人员构成、生产铸造以及所需工费工料,分析了由于物价上涨,炉头所领工费不够生活,工料不敷办公遂至宝直局停铸的内部原因。第五章着重介绍了宝直局所需铜料的来源及办运情况,从原料供应上分析了导致宝直局停铸的外部原因。内外因的结合加上清政府错误的货币政策,遂至道光九年后,宝直局很少铸造制钱,至光绪二十五年终于撤局。宝直局的覆亡也就是清朝制钱制度的衰亡,造成这一结局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第六章简要分析了其中国内的几种主要因素。结语部分总结了货币的混乱以及货币政策的滞后不仅影响经济的发展还可能动摇政治上层的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