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肝切除术是肝胆外科中肝脏疾病的主要治疗手段之一。然而肝切除术后可发生如胆道损伤、切口感染、胆漏、术后腹腔出血、肝功能衰竭等并发症,其中肝功能衰竭是肝切除术后主要并发症,也是围手术期死亡的主要原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 BMSCs)具有多向分化潜能,在一定的微环境下可以向肝细胞分化,同时可以分泌多种细胞因子,促进损伤肝组织修复,已用于多种肝脏疾病的治疗。然而,BMSCs用于肝切除术的研究较少。本实验通过MRI示踪磁标记的BMSCs在肝切除术模型内的存活、分布及迁徙情况,来观测BMSCs对肝切除术的作用。方法:采用全骨髓培养法分离培养BMSCs,流式细胞仪测定其表面分子。对不同SPIO浓度标记的BMSCs进行台盼蓝染色,来测定标记后的细胞活性。采用MTT法检测不同浓度SPIO对BMSCs增殖的影响。对不同SPIO浓度标记的BMSCs进行普鲁士蓝染色,来测定标记率。建立SD大鼠70%肝切除模型。将SD大鼠分为四组:A组为肝切除对照组;B组为肝局部移植组;C组为脾内移植组;D组为正常对照组,观测术后SD大鼠一般情况及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的变化,并行MRI成像,分析结果。结果:取第3代BMSCs,流式细胞仪检测其相应抗体,结果显示:CD29细胞计数阳性率为97.36%,CD90细胞计数阳性率为99.61%,CD45细胞计数阳性率为2.2%。台盼蓝染色显示:第l、3、5、7d时,0μg/ml、25μg/ml、50μg/ml、75μg/ml和100μg/ml浓度组细胞活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随着标记浓度的升高,细胞活力有逐渐减低的趋势。行MTT检测后,得出SD大鼠BMSCs倍增时间为(36.78±2.48)h,25μg/ml SPIO磁标记后倍增时间为(33.16±1.64)h,50μg/ml SPIO磁标记后倍增时间为(34.78±1.67)h,75μg/ml SPIO磁标记后倍增时间为(37.44±3.50)h,100μg/ml SPIO磁标记后倍增时间为(36.87±3.56)h。5组数据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普鲁士蓝染色显示:25μg/ml、50μg/ml、75μg/ml和100μg/ml浓度组间标记率差异相比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标记浓度为12.5μg/ml与以上四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肝功检测示:术后1d各组大鼠ALT、AST水平均达到最高峰,之后逐渐下降,且在1d~3d内下降速度最快,术后7d可趋于正常水平。B组、C组术后1d、3d和7d时ALT、AST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B组、C组ALT、AST水平先于A组趋于正常。在术后1d、3d、7d时B组和C组间ALT、AST水平无显著意义(P>0.05)。术后MRI成像示:肝切除术后3d,B组与C组SD大鼠在MRI的GRET2*WI序列上肝脏内出现弥漫性颗粒状特异性低信号改变。术后7d观察到肝脏内低信号区域范围变大,信号强度(SI)减低。但随着移植时间延长,信号减低程度逐渐减轻。对不同组、不同时相肝脏区在MRI下的GRET2*WI序列所获得的SI值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表明,各组术后3d、7d与14d肝脏区SI值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B组与C组SI值有随时间减低的趋势;A组SI值与B组或C组SI值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B组SI值与C组SI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全骨髓培养法仍是目前提取SD大鼠BMSCs的简单、有效的方法;SPIO标记BMSCs的适宜浓度为25μg/ml,且其对BMSCs的存活、增殖能力无明显影响;对肝大部切除的SD大鼠通过肝内移植或脾内移植BMSCs,可以促进术后肝功能的尽快恢复,且两种移植方式对促进肝功能恢复的作用没有明显差异;MRI在体示踪磁标记细胞技术能区分宿主细胞和移植细胞,可为组织工程种子细胞在组织修复中功能作用的评估及其作为干细胞移植的可行性和有效性的判断提供一种直观有效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