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森林作为全球重要的碳汇和最大碳库,增强其碳汇能力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最为经济有效的手段之一。青浦区位于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的核心区域,境内生态环境良好,森林资源丰富,是推进长三角地区实现碳达峰目标和方案的先行区。因此准确估算青浦区森林碳储量,对实现森林资源有效管理规划,提升森林碳汇能力,助力“双碳”目标实现具有重要意义。传统样地清查方法虽然能够对森林碳储量进行较为准确的估算,但是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森林作为全球重要的碳汇和最大碳库,增强其碳汇能力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最为经济有效的手段之一。青浦区位于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的核心区域,境内生态环境良好,森林资源丰富,是推进长三角地区实现碳达峰目标和方案的先行区。因此准确估算青浦区森林碳储量,对实现森林资源有效管理规划,提升森林碳汇能力,助力“双碳”目标实现具有重要意义。传统样地清查方法虽然能够对森林碳储量进行较为准确的估算,但是存在调查周期长、成本高等问题,难以实现森林资源的动态监测。本文首先根据2020年青浦区森林资源清查资料,对青浦区森林植被分布及其特征进行分析研究;在此基础上运用森林资源清查资料和遥感数据,采用生物量转换因子方法和CASA模型在林斑尺度和像元尺度上对青浦区森林碳储量进行估算,并根据不同林分特征对比分析两种尺度森林碳储量估算结果;最终结合Gi*热点分析方法对两种尺度的碳储量估算结果进行空间聚类分析,研究总结青浦区森林碳储量空间分布格局特征。本研究主要基于森林资源清查资料和空间遥感数据对森林碳储量的估算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旨在论证通过遥感数据和技术手段代替森林资源清查资料和传统样地清查方法对森林碳储量进行调查评估的可行性。以期进一步在空间尺度上实现对森林碳储量的动态监测。以下是本研究的主要结论:(1)青浦区森林总面积为13783.71公顷,森林资源基础情况较为良好。植被类型主要包括阔叶林型、灌木林型、针叶林型、针阔混交林型。其中阔叶林型占森林总面积的79.29%,是青浦区森林的主要植被类型;青浦区森林结构整体上较为简单,具有较完整群落结构的森林占比28.51%,具有简单群落结构的森林占为70.98%。树种组成结构较为单一,主要以阔叶树种为主,其中阔叶纯林占比为44.09%,阔叶混交林占比26.83%,阔叶相对纯林占比15.18%,其他树种结构占比共计为13.91%。林龄分布上以幼龄林和中龄林为主,其中幼龄林占比50.88%,中龄林占比为35.92%;森林生态功能方面,青浦区森林整体处于中等水平,其中生态功能评级为中的森林占比为41.73%,生态功能评级为差的森林占比为58.27%。(2)森林碳储量估算结果显示,青浦区林斑尺度森林碳储量总量为38.66万吨,像元尺度森林碳储量总量为41.69万吨,相较于林斑尺度碳储量估算结果,像元尺度森林碳储量高出7.83%。根据相关林分特征进行分组对两种尺度下森林碳储量估算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可知两种尺度上森林碳储量在中等胸径分组和平均树高在5~10m的分组分布最多,且两种尺度的估算结果较为接近;林龄分组中,林斑尺度和像元尺度森林碳储量分别在中龄林和幼龄林分布最多;通过对比两种尺度在不同林分特征分组中平均碳储量密度的分布,表明林斑尺度上森林碳储量估算结果与森林平均胸径、平均树高及平均林龄呈现出一定的相关关系,而像元尺度上森林碳储量则与以上林分特征没有相关性。综合来看,利用遥感数据能够实现对森林碳储量的有效估算。(3)对青浦区森林碳储量的空间格局进行对比研究,分析结果显示,林斑尺度和像元尺度上,碳储量均集中分布在青西地区。其中林斑尺度上青西地区碳储量总计为23.02万吨,占总碳储量的59.55%;像元尺度上青西地区碳储量总计为28.54万吨,占总碳储量的68.46%。两种尺度估算结果均表明青浦区森林碳储量整体呈现西多东少的空间格局。其中林斑尺度碳储量空间聚类热点面积共有2202.81公顷,占青浦区森林总面积的19.87%,冷点区域和不显著区域分别占比为6.32%和73.80%;像元尺度碳储量空间聚类热点区域共有2653.62公顷,占青浦区森林总面积的20.71%,冷点区域和不显著区域分别占比7.46%和71.83%。两种尺度森林碳储量估算结果均表明青浦区森林碳储量的热点区域集中分布与青西地区,冷点区域则主要分布于青中和青东地区。本研究运用森林资源清查数据和遥感数据,对比分析林斑尺度和像元尺度上森林碳储量估算结果,论证了利用遥感数据估算森林碳储量的可行性,为实现森林碳储量遥感动态监测提供了基础。
其他文献
许多沿海社区是洪水的高风险地区。未来气候变化背景下,洪水的潜在经济损失将进一步增加,这对沿海社区的风险管理提出了重大挑战,需要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以保障其安全与发展。洪水易发社区是应对灾害风险的直接主体,在长期与周期性的洪水事件中逐渐形成了一系列丰富的本地洪水知识。2015年《仙台减灾框架》明确了社区所拥有本地知识在灾害风险评估和韧性建设中的重要性。本文以浙江省内大田社区为案例,通过3次野外现
在气候变化和快速城市化背景下,自然灾害所导致的损失在不断增加。洪涝灾害是最具破坏性的自然灾害之一,给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造成严重影响,是阻碍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实现的关键因素。脆弱性是决定洪涝灾害风险的关键因素,也是灾害风险管理的重要内容。它很可能会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而发生变化,然而目前关于脆弱性时空动态变化的研究较为缺乏,尤其缺乏城市地区精细尺度上的脆弱性动态研究。因此,定量研究城市自然灾害社会脆弱
全球变暖导致极端气候事件频发,对自然生态、社会经济和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等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上海作为中国人口和经济高度集聚的沿海超大型城市,因其海陆相连的特殊地理区位,极易遭受极端气候事件的冲击,随之而来的影响对上海的社会经济和人们的生产生活等造成了潜在的威胁。本文选取上海市1960—2018年10个地面气象观测站点的逐日气温和降水数据,利用13种极端气温与降水指数来定义极端气候事件,结合中国气象局
华东地区徒步旅游发展潜力巨大。由于活动时间短,相较于既往以月度、季节、年度气候舒适度为切入点的研究,需要更微观的尺度。因此,结合徒步旅游的活动特征,在具有时间分辨率的气候数据序列下,对我国华东地区春秋徒步旅游活动的气候舒适度进行精细尺度的评价,从而为游客做徒步决策提供参考。结合徒步旅游活动时长特征,把每三日设定为数据粒度,利用华东地区六省一市共计58个气象站点近30年(1992-2020年)的日平
气候变化与城市化导致洪水风险上升,评估洪水暴露人口是洪水风险管理的重点之一。开放获取的人口空间化数据和洪水模拟数据为此提供了数据支持,但相关评估结果存在不确定性。针对洪水暴露评估的不确定性,目前研究仅关注了洪水致灾因子或承灾体单一维度,忽略了两者共同作用下的不确定性。为填补这一空白,本研究收集多项开放获取的人口空间化数据和洪水模拟数据,提取多种数据组合下的洪水暴露结果,并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气候变化成为人们最为关注的环境问题。气候变化不仅影响人们的居住环境,还将影响整个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近年来,极端气候事件的发生频率不断上升,其严重程度也不断加强,对人类安全和自然资产造成严重影响。海洋可以调节气候,是了解当前气候状况和未来变化趋势的重要领域,研究海洋的极端状况是海-气相互作用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主要利用SODA2.2.4月平均数据资料,采用多种分析方法,寻找
随着人口经济及其资源等承灾体的暴露量迅速增加,沿海地区在气候变化下表现出的脆弱性日益严重,面临的风险不断增大。脆弱性与韧性是灾害风险评估和灾害应对能力中的两个重要概念。当前对于脆弱性与韧性的关系还未有统一的定义,只有少数学者通过实际案例探究了脆弱性与韧性之间的关系。然而,目前尚未有研究聚焦中国沿海地区,从区县级尺度探究灾害影响下脆弱性与韧性的关系。因此,明确脆弱性和韧性之间的关系对沿海地区进行灾害
在全球变暖背景下,人工林在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灾难性天气事件(如台风)对人工林生态系统的影响有待进一步研究。利用2021年台风烟花和2022年台风梅花,研究了短期频繁台风对亚热带人工林和净生态系统CO2交换(NEE)的影响,并进一步研究了台风扰动背景风对生态系统碳通量的调节机制。一种被称为随机森林(RF)的机器学习算法被用来识别影响碳通量的因素。RF模型能较好地预测总生态系统生产力
城市土壤作为地球土壤圈层中与人类联系最紧密的一部分,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工业“三废”进入环境并在城市土壤中富集,使土壤性质发生改变,土壤污染物毒性强、难降解的特点也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产生威胁。因此了解土壤污染物富集情况,准确识别污染物的分布与来源以及明确污染造成的风险水平是进行土壤修复与治理的基础和关键。本文以某废弃工业用地为研究区域,通过研究区表土45个采样点得到土壤Cu、Ni、Pb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社会经济发展与城市化率的不断提高,人类工农业生产、生活过程中,产生多种气态、液态和固态污染物质进入土壤环境,在土壤中进行富集,改变了水稻土土壤性质,包括水稻土磁学性质,不仅引发环境问题,甚至威胁人类健康。对水稻土进行快速高效地健康监测迫在眉睫,环境磁学和高光谱技术为土壤环境质量评估和土壤磁学参数估算提供了科学手段。本文以上海市奉贤区为例,利用地统计学、多重分形法对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