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研究目标是乌利茨卡娅的《黑桃皇后》与普希金同名小说的对比分析。柳德米拉·乌利茨卡娅(1943—)—俄罗斯当代女作家。1992年创作的中篇小说《索尼奇卡》为她带来很高的知名度。此后,乌利茨卡娅跻身当今俄罗斯文坛最受欢迎和最流行的作家之列。柳德米拉·乌利茨卡娅是众多知名文学奖项得主。她的作品被译成约25种文字在境外出版。乌利茨卡娅的创作对当代俄罗斯文学乃至世界文学均有重大影响。她继承了俄罗斯现实主义文学的传统,在创作中十分关注日常生活中“小人物”的命运。她的小说《黑桃皇后》被收录于小说集《黑桃皇后及其他》(2001)中。小说反映了当代俄罗斯的现实及当代俄罗斯女性的生活。柳·乌利茨卡娅在《黑桃皇后》这部小说中以自己的方式阐释善与恶、家庭等文学主题。普希金的《黑桃皇后》写于1833年,发表于1834年,并受到读者的好评。小说反映了19世纪30年代俄罗斯上流社会堕落腐朽的生活。这部小说反映了普希金对善恶问题的探索。本论文研究这两部同名小说中的善与恶的化身、女性形象的相似和不同之处;分别揭示在这两部小说中普希金和乌利茨卡娅对于善恶的认识和理解。本论文的题目:乌利茨卡娅的《黑桃皇后》与普希金同名小说的对比分析本论文由引言、正文和结论构成。引言部分概括介绍乌利茨卡娅及其创作,普希金及其创作,简要阐述本论文的选题依据,明确研究目标、研究目的,介绍本论文的新意、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正文分为三章:第一章题为:关于普希金、乌利茨卡娅及他们的创作。第一章由三节构成,具体阐述普希金的生活与创作、乌利茨卡娅的生活与创作,论述这两部同名小说对比的依据。第二章题为:运用视角理论和解构主义理论分别部分地分析普希金的《黑桃皇后》和乌利茨卡娅的《黑桃皇后》。第二章由两节构成,阐述叙事视角理论并运用叙事视角理论分析普希金的《黑桃皇后》;阐述解构主义理论并运用解构主义理论分析乌利茨卡娅的《黑桃皇后》。第三章题为:对比分析普希金的《黑桃皇后》与乌利茨卡娅的《黑桃皇后》。第三章由两节构成,对比分析恶的化身伯爵夫人的形象和穆尔的形象,探讨她们之间的相似和不同之处;对比分析善的化身丽莎维塔·伊凡诺夫娜的形象和安娜·费德洛夫娜的形象,探讨她们之间的相似和不同之处。结论部分总结本论文的研究,并得出以下结论:1.对比分析乌利茨卡娅的《黑桃皇后》和普希金《黑桃皇后》具有一定的基础。2.普希金《黑桃皇后》为塑造生动的人物形象主要运用了零视角、内视角,有时也运用了外视角,各种视角间自由转换;乌利茨卡娅对普希金《黑桃皇后》进行了解构,并在当代语境下塑造了自己独特的人物形象。3.普希金《黑桃皇后》中的伯爵夫人形象与乌利茨卡娅《黑桃皇后》中的穆尔形象既有相似又有不同。这两位女主人公都任性、冷漠自私,她们是恶的化身。普希金的小说中伯爵夫人形象体现了暗中的恶,启动了小说中的道德机制。乌利茨卡娅小说中的穆尔形象是邪恶的个人主义的化身。乌利茨卡娅的小说中穆尔的形象体现了公开的恶,启动了无道德机制,即在善与恶的较量中恶战胜了善。4.普希金《黑桃皇后》中的丽莎维塔·伊万诺夫娜形象与乌利茨卡娅《黑桃皇后》中的安娜·费德罗夫娜形象既有相似又有不同。这两位女主公,作为家庭的受难者,都受到母亲无端的指责和折磨。这两部小说中她们都成为了善的化身。但在这两部小说中两位女主人公的结局不同。丽莎维塔·伊凡诺夫娜最终获得了幸福,嫁给一位可爱的年轻人。安娜·费德洛夫娜却在首次反抗母亲的意志时却意外地死去。安娜的死为这部作品增添了悲剧意味。除了上述部分以外,本论文还包括参考书目及感谢信等内容。